在滇东- 川西地区的下二叠统中,白云岩发育,并可分两种类型:块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块状白云岩呈浅灰色、灰色,主要由细晶或中晶白云岩石组成。白云岩的δ13 C 为+ 0 .8 ‰~+ 3 .5 ‰,平均+ 2 .7 ‰;δ18 O为- 6 .8 ‰~- 9 .1 ‰,平均- 7 .8 ‰。 Sr 为25 ×10 6 ~52 ×10 6 ,平均39 ×10 6 ; Na 为52 ×10 6 ~74 ×10 6 ,平均64×10 6 。斑状白云岩呈灰色,由白云岩斑块和交代残余的石灰岩斑块组成,其中白云岩斑块含量大于50 % 。白云岩斑块呈云朵状,大小多为几厘米至二十几厘米。白云岩斑块由细晶和中晶白云石组成。白云石呈自形或半自形,含量60 % ~90 % 。白云石的δ13 C 为+ 3 .1 ‰~+ 4 .0 ‰,平均+ 3 .6 ‰;δ18 O 为- 6 .4 ‰~- 8 .1 ‰,平均-7 .4 ‰。 Sr 为46 ×10 6 ~68 ×10 6 ,平均55 ×10 6 , Na 为60 ×10 6 ~89 ×10 6 ,平均74 ×10 6 。各种资料表明,块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成因相同,只是白云化程度不同。白云岩是在埋藏环境中较高温度条件下形成的。白云化水来自淋滤峨嵋山玄武岩的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