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的软肋:灰色势力

被引:46
作者
陈柏峰 [1 ]
董磊明 [2 ]
机构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2]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灰色势力; 乡村混混; 治理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82 [农村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乡村混混群体是危害当前乡村社会秩序的灰色势力,这一群体形成了关系组织结构,具有隐蔽性、分散性和强大的暴力威胁能力。村庄内生治理能力弱化,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变化、治理策略的效果不佳,使灰色势力成了乡村治理的软肋。因此,必须转换治理策略,构建依法治理的新机制,优化信息机制,强化风险机制,并加强对治理者的监督,才能扭转治理灰色势力的困境。
引用
收藏
页码:142 / 146+16 +1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公共治理的死结:地下市场 [J].
刘圣中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 (05) :104-109
[2]   取消农业税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 [J].
贺雪峰 .
甘肃社会科学, 2007, (02) :1-3
[3]   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 [J].
贺雪峰 ;
仝志辉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03) :124-134+207
[4]  
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D]. 陈柏峰.华中科技大学 2008
[5]  
宋村的调解[M]. 法律出版社 , 董磊明, 2008
[6]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 华夏出版社 , (美)布 劳(Blau,P.M.)著,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