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民事诉讼中司法性 ADR 的审视与思考

被引:12
作者
刘晶晶
机构
[1]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民事诉讼; 机能; 司法性; ADR; 法院附设调解; 纠纷解决; 法院调解; 当事人; 民事案件; 民事纠纷; 解纷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1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司法性 ADR,又称法院附设 ADR,与法院解决纠纷的传统方法相比,被视为一种非诉讼的、不经审判解决纠纷的程序。作为一种同样以法院为主持机构的程序,司法性 ADR 迥异于诉讼程序却又与之存在一种制度上的联系,兼具 ADR 本质与诉讼程序特征之“双重人格”。在 ADR 发展迅猛的国家如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4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浅谈当代“非诉讼纠纷解决”的发展及其趋势 [J].
范愉 .
比较法研究, 2003, (04) :29-43
[2]   我国法院附设ADR之探讨 [J].
李文善 ;
金权 .
法治论丛, 2003, (04) :41-44
[3]   司法ADR之研究 [J].
章武生 .
法学评论, 2003, (02) :137-146
[4]   试论民事诉讼中的调审分立 [J].
王红岩 .
法学评论, 1999, (03) :108-115
[5]   法院调解的立法价值探究——兼评法院调解的两种改良观点 [J].
张晋红 .
法学研究, 1998, (05) :109-115
[6]   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展望(下) [J].
汤维建 .
政法论坛, 1997, (02) :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