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发育机制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被引:19
作者
李平平
邹华耀
郝芳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风化壳; 发育机制; 油气成藏;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6.06.016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风化粘土层相对富含Al2O3、Fe2O3和TiO2。根据风化壳的成熟度将风化壳分为两类:Ⅰ类成熟度高,其硅铝率(SiO2/Al2O3)在2.7~4之间;Ⅱ类成熟度低,其硅铝率在4.0~5.0之间。风化壳的成熟度差异由构造和时间的不同引起。受车莫古隆起的影响,其脊部的风化壳不断向下伏地层发育,成熟度低;古隆起的脊部以外的地区,风化壳发育的构造环境相对稳定,风化壳的成熟度高;董1井区由于后期发育齐古组的沉积,风化壳的发育时间相对较短,成熟度低。根据风化壳的成熟度发育机制和成熟度差异,将风化壳在腹部分为4个区。其中,古隆起的脊部的风化壳发育于三工河组砂体之上,易于形成地层削截型油气藏。其余地区的风化壳主要起遮挡作用,是油气成藏的重要界面。
引用
收藏
页码:889 / 89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研究 [J].
贾振远 ;
蔡忠贤 .
地质科技情报, 2004, (04) :94-104
[2]   准噶尔盆地不整合结构模式及半风化岩石的再成岩作用 [J].
吴孔友 ;
查明 ;
洪梅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3, (03) :270-276
[3]   风化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J].
李德文 ;
崔之久 ;
刘耕年 .
地球学报, 2002, (03) :283-288
[4]   古土壤发育与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综述 [J].
黄成敏 ;
王成善 .
地质科技情报, 2001, (04) :1-4
[5]   准噶尔盆地彩参2井侏罗纪孢粉化石及层序地层分析 [J].
张满郎 ;
顾新元 ;
张琴 ;
詹家祯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1) :16-21+8
[6]   青藏高原风化壳红土的沉积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J].
高全洲 ;
崔之久 ;
刘耕年 ;
洪云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5) :97-102
[7]   黄土风化成土过程中主要元素迁移序列 [J].
刁桂仪 ;
文启忠 .
地质地球化学, 1999, (01) :21-26
[8]   陕西北部三趾马红粘土的形成环境 [J].
张云翔 ;
陈丹玲 ;
薛祥煦 .
沉积学报, 1998, (04) :50-54
[9]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J].
刘宝柱 ;
李从先 ;
业治铮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8, (01)
[10]   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结构层及控油意义 [J].
张克银,艾华国,吴亚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6, (05) :16-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