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胶束荧光的形成机制及在药物分析上的应用
被引:2
作者
:
庞志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医科大学药学系
庞志功
汪宝琪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医科大学药学系
汪宝琪
机构
:
[1]
西安医科大学药学系
来源
:
西北药学杂志
|
1993年
/ 02期
关键词
:
胶束荧光;
荧光性质;
线性范围;
胶束内芯;
荧光强度;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正> 胶束荧光法(Micellar Enhanced fluorimetric method)是近15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分析技术。它是利用刚性荧光分子在胶束中形成分子探针(molecule probes)而起到增溶、富集和增敏的作用,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作者先后使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对淫羊藿中的淫羊藿甙、复方降糖粉中的芦丁、维生素B2、牡丹皮和徐长卿中的丹皮酚、大黄中的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盐酸胺碘酮的含量及兔血浆中胺碘酮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92
页数:3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