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中坝遗址5000年来洪水事件研究

被引:34
作者
张强
杨达源
施雅风
葛兆帅
姜彤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系
关键词
中坝遗址; 洪水事件; 粒度分析; 河床演变;
D O I
10.13249/j.cnki.sgs.2004.06.013
中图分类号
P333.2 [暴雨洪涝的分析与计算];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川江中坝遗址自然地层与文化层测年、粒度分析及其与长江沿岸现代洪积物粒度分析对比研究表明,中坝遗址自然沉积层为多期洪水泛滥成因。文化层中大量破碎陶罐、瓦片以及窑址的发现,结合实地调查表明当时遗址区主要以制盐为主。一定数量未燃尽的段木的发现,表明人们为制盐或烧制陶器而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淤积,储水量减少,从而加重洪灾程度、加剧河床演变。频繁的洪水泛滥使研究区河床发生较大变化,使遗址从河岸孤立出去,成为河中心的一个孤岛。
引用
收藏
页码:715 / 72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安固里淖沉积物记录的气候环境变迁 [J].
姜加明 ;
吴敬禄 ;
沈吉 .
地理科学, 2004, (03) :346-351
[2]   40年来长江九江河段河道演变及其趋势预测 [J].
李茂田 ;
于霞 ;
陈中原 .
地理科学, 2004, (01) :76-82
[3]   6000aBP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古洪水与气候变化关系初步研究 [J].
张强 ;
姜彤 ;
施雅风 ;
苏布达 .
冰川冻土, 2003, (04) :368-374
[4]   全球变暖、长江水灾与可能损失 [J].
姜彤 ;
施雅风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2) :277-284
[5]   GIS在河流洪泛区灾害监测中应用研究 [J].
刘权 .
地理科学, 2002, (06) :712-716
[6]   长江巨洪前期物理因子的配置 [J].
冯利华 .
地理科学, 2002, (04) :504-507
[7]   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三千年来沉积环境与河床演变初步研究 [J].
张强 ;
张生 ;
朱诚 ;
张之恒 .
水利学报, 2002, (09) :66-73
[8]   因子分析法在洪水引起水环境突变研究中的应用 [J].
汤洁 ;
林年丰 ;
黄奕龙 .
地理科学, 2002, (03) :375-378
[9]   三峡盐业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J].
李小波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1) :50-55
[10]   忠县文物保护与移民同步 [J].
祁幼林 .
中国三峡建设, 2002, (01)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