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势理论在煤层气吸附/解吸中的应用

被引:54
作者
苏现波 [1 ]
陈润 [2 ]
林晓英 [1 ]
宋岩 [3 ]
机构
[1] 河南理工大学
[2] 中国矿业大学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吸附势理论; 甲烷碳同位素; 多组分气体; 吸附-解吸; 分馏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煤层气的吸附/解吸将导致煤层甲烷碳同位素以及煤层气多组分分馏,使得煤层气富集区预测成为可能;并为揭示注入CO2增强CH4产出提供依据。本文根据Polanyi吸附势理论和实测及收集的等温吸附试验数据,探讨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和多组分气体的分馏。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两个结论:①13CH4在煤表面的吸附势普遍高于12CH4,也就是说13CH4与12CH4相比具有优先吸附、滞后解吸的特点。这种差异具有随压力增加而增加的特点。②煤层气吸附/解吸过程中CH4和CO2的分馏可归纳为以下3种情形:a.CO2和CH4的吸附/解吸等温线不相交,CO2的吸附势大于等于CH4,在CO2和CH4吸附势接近的中压阶段(1~2.5MPa)不利于注CO2驱CH4,高压、低压阶段均有利;b.因CH4的吸附/解吸等温线相交造成CH4和CO2的吸附特性曲线相交,在高压条件(>2.5MPa)下利于注CO2驱CH4;c.因CO2的吸附/解吸等温线相交造成CH4和CO2的吸附特性曲线相交,在高压条件(>2.5MPa)下利于注CO2驱CH4。吸附势理论的引入为定量评价注入二氧化碳驱甲烷工艺参数和有利储层的选择提供了方法,并揭示了在高压条件(>2.5MPa)下总是有利于向煤层注入CO2强化CH4产出。
引用
收藏
页码:1382 / 138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煤吸附甲烷的特征曲线及其在煤层气储集研究中的作用 [J].
崔永君 ;
李育辉 ;
张群 ;
降文萍 .
科学通报, 2005, (S1) :76-81
[2]   不同粒度的煤样等温吸附研究 [J].
张晓东 ;
桑树勋 ;
秦勇 ;
张井 ;
唐家祥 ;
不详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2005, (04) :427-432
[3]   煤阶对煤的吸附能力的影响 [J].
苏现波 ;
张丽萍 ;
林晓英 .
天然气工业, 2005, (01) :19-21+205
[4]   注入CO2提高煤层气产能的可行性研究 [J].
吴建光 ;
叶建平 ;
唐书恒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463-467
[5]   煤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 [J].
钟玲文 .
地球科学, 2004, (03) :327-332+368
[6]  
气相吸附平衡的推算——吸附势理论和微孔吸附容积充填理论 缅怀前苏联著名科学家M.M.杜比宁院士[J]. 高德霖,张琪,孙小玉.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2003(12)
[7]  
气相吸附平衡的推算——吸附势理论和微孔吸附容积充填理论 缅怀前苏联著名科学家M.M.杜比宁院士[J]. 高德霖,张琪,孙小玉.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2003 (12)
[8]   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在煤层气勘探中的地质意义——以沁水盆地为例 [J].
张建博 ;
陶明信 .
沉积学报, 2000, (04) :611-614
[9]   煤体瓦斯吸附和解吸特性的研究 [J].
张力 ;
邢平伟 .
江苏煤炭, 2000, (04) :18-20
[10]   我国煤储层等温吸附常数分布规律及其意义 [J].
周荣福 ;
傅雪海 ;
秦勇 ;
叶建平 ;
唐书恒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0, (05)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