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19
作者
徐仁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关键词
植物化石层; 未定种; 晚第三纪; 造山运动; 上第三纪; 造山作用; 地壳运动; 珠穆朗玛峰地区; 炭质页岩; 冈瓦纳古陆; 西藏南部; 舌羊齿; 黑色页岩; 栉羊齿; 地质时代; 图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记载珠穆朗玛峰地区三种植物化石。化石产于珠峰绒布寺之北,距珠峰30余公里的定日县帕卓区曲宗乡的沃普洛剖面炭质页岩中,主要为习见舌羊齿Glossopteris communis Feistm.,休兹楔羊齿(比较种)Sphenoperis of.hughesii(Feistm.)Arber及栉羊齿属(未定种)Pecopteris sp.,指示该地层可能相当于印度的达穆达群上部的拉尼于杰组,时代属晚二迭世早期。本文支持萨尼(Sahni)的说法:冈瓦纳古陆的北缘大致与喜马拉雅弧平行,喜马拉雅山的升起是由于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自南向东北漂移, 经挤压、褶皱, 在晚第三纪造山运动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254 / 260
页数:7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