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羌塘复合型前陆盆地充填模式

被引:56
作者
李勇
王成善
伊海生
石和
林金辉
朱利东
李祥辉
机构
[1] 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研究所!成都
[2] 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复合型前陆盆地; 充填模式;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 羌塘; 青藏高原;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1.01.004
中图分类号
P534 [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沉积物碎屑组分、粗碎屑楔状体、边缘相、古流向和沉积、沉降中心等重建了盆地结构、古地理和古地貌 ,认为该盆地是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多岛洋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特殊类型的复合前陆盆地 ,它的形成和发展同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碰撞和对冲有关 ,是盆地两侧板块边缘的大型逆冲作用的产物。在此基础上 ,根据中央隆起地貌景观交替性变化和盆地中“三砂二灰”的幕式沉积特点 ,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羌塘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分为 5个阶段 ,其中巴通期和牛津—提唐期是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活动相对平静期 ,而巴柔期、卡洛期、提唐—贝里阿斯期是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活动强烈时期 ,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产生大量的构造负载 ,导致中央隆起强烈地挠曲隆升 ,造成了盆地中的幕式沉积 ,产生构造层序和层序 ,恢复了羌塘前陆盆地沉积记录与两侧缝合带的逆冲作用的相互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