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研究

被引:40
作者
邱楠生
顾先觉
丁丽华
陈刚
杨乾政
机构
[1] 石油大学盆地研究中心!北京
[2] 青海石油管理局研究院!甘肃敦煌
基金
“九五”攻关项目;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镜质体反射率; 构造热演化; 柴达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 (AFTA)参数和镜质体反射率动力学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构造—热演化进行系统分析 ,通过对 1 0个构造部位 1 6口井的单井热历史模拟分析了该区新生代的热演化状况。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地温梯度在第三纪以来随着盆地的演化逐渐减小 ,但在第四纪以来变化不大或有增加的趋势 ;热流的变化与地温梯度的变化不同 ,随地史的演化逐渐增加。该区热流的这种变化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盆地第三纪末(N32 )以后发生的新构造运动 (有人称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 )是造成现今地温分布状况的根本原因。本研究得到的地温数据可为盆地新一轮的资源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456 / 46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青海柴达木盆地大地热流测量与统计热流计算
    沈显杰,李国桦,汪缉安,邓孝,张文仁,杨淑贞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1)
  • [2] 含油气盆地地质学研究进展[M]. 西北大学出版社 , 赵重远等主编, 1993
  • [3] 沉积盆地古地温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 广东科技出版社 , 周中毅, 1992
  • [4] Inversion of multiple thermal indicators: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determining paleoheat flux and geological parameters. I.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for paleoheat flux[J] . I. Lerche.Mathematical Geology . 1988 (1)
  • [5] 沉积盆地热历史研究 -方法和实例 .2 周礼成.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