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传播中的风险修辞:“委婉语”的批判性解读

被引:16
作者
郭小平 [1 ,2 ]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2]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
关键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委婉语修辞在环境传播中发挥说服与规训的传播效应。本文通过对环境报道的生态话语批评或政治经济学分析,揭示了环境话语掩饰与弱化生态风险的后果、"洗绿"商业主义的行为、美化消费主义倾向、规避与转移风险责任的形塑力量。环境传播中委婉语的广泛使用,表征了"风险的有组织不负责任"的时代症候。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3+110 +1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环境形象建构——以《纽约时报》“气候变化”风险报道(2000-2009)为例 [J].
郭小平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0, 18 (04) :18-30+109
[2]   “绿色”广告的“灰色”地带——广告的环保诉求内容分析 [J].
周培勤 ;
薛飞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0, 17 (01) :100-108+113
[3]   气候变化国际议题背后的舆论争夺 [J].
俞铮 .
中国记者, 2010, (02) :30-32
[5]  
气候变化:如何创造一种绿色现代性[J]. 乌尔里希·贝克,温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05)
[6]   “怒江事件”中的风险传播与决策民主 [J].
郭小平 .
国际新闻界, 2007, (02) :26-29
[7]  
抗拒的效力:从环境公民权到可持续公民权[J]. 约翰·巴里,张淑兰.文史哲. 2007(01)
[8]   环境话语中委婉修辞法的生态批评 [J].
朱长河 .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5) :95-97
[9]   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的理论 [J].
方汉文 .
国外社会科学, 1998, (06) :40-45
[10]  
应对全球变暖 风力发电现在开始[N]. 刘鉴强.南方周末. 2005 (A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