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

被引:33
作者
李明
饶刚
魏辅文
方盛国
汤纯香
玉手英利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教育部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学及繁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教育部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学及繁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卷专修大学生命理工学部北京,杭州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北京
关键词
小熊猫; 系统地理学; 线粒体DNA控制区; 种群遗传结构; 地理分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9.8 [哺乳纲];
学科分类号
071002 ;
摘要
本文采用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对我国小熊猫 (Ailurusfulgens)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我们从四个地理单元的 32号样品中成功地扩增出了 371bp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 ,在所有可比较的 35 7bp的序列中 ,发现 2 9个变异位点 ,其中转换和颠换分别为 2 1和 8,没有插入 /缺失。在四个地理单元中 ,共有 16种线粒体DNA单倍型 ,且在各地理单元中都具有较高的单倍型的多态性。进一步分析表明 ,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 1 6 0 % ,76 5 9%的遗传差异发生在地理单元间 ,仅 2 3 4 1%发生在单元内。分子变异分析和系统重建结果也表明 ,各地理单元之间不存在共享的单倍型 ,YN (云南地理单元 )与XL (相岭地理单元 )和QL (邛崃地理单元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 ,FST分别为 0 336和 0 35 1(P <0 0 0 1) ,其余地理种群之间分化不明显 (P >0 0 5 ) ,单倍型缺乏比较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 ,各地理单元中的单倍型相互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经Fs检验 (Fs=- 10 12 1) ,并结合化石资料 ,我们认为由于受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小熊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曾经历种群暴发而不断扩散 ,从而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
引用
收藏
页码:480 / 48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陈旧皮张中DNA提取的新方法 [J].
饶刚 ;
李明 ;
牛屹东 ;
王静 ;
魏辅文 ;
方盛国 .
动物学杂志, 2001, (04) :53-57
[2]  
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手册[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手册》编写组 编, 1979
[3]  
云南化石图册[M].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云南省地质局主编, 1974
[4]  
Molecula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b gene sequences[J] . Ming Li,Bing Liang,Zoujian Feng,Hidetoshi B. Tamate.Primates . 2001 (2)
[6]  
Defining evolutionarily significant units for conservation .2 Moritz C.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