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幻象与汉江奇迹:韩国电影产业发展对台湾地区电影的启示

被引:5
作者
李天铎
黄建翰
机构
[1] 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韩国电影; 台湾电影; 产业经济学; 创意产业; 产业结构链; 韩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J993.126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台湾电影的低迷已有相当一段时间。从1990年代起,为了救亡图存,台湾地区文化评论界连续地鼓吹"新新电影"、"新新浪潮"、"电影新势力"等运动,企望能复制1980年代"新电影"的声势;"新闻局"发放的电影辅导金也每年持续加码,到现今为止投注的现金总共超过十亿元台币。这一连串的救亡措施下来,结果是台湾地区电影眼前的困境依旧,台产影片的平均年产量一直约20部左右,票房占有率平均不足百分之二。这个现实并没有因为什么台湾地区重大计划的宣示而有巨大的起伏。台湾电影振兴已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光影幻象"。韩国与台湾地区相仿,两者的电影在过去均受到威权体系的管控与好莱坞的倾销,发展根基并不扎实。在1980年代韩国电影的发展甚至远不如台湾。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化竞争的冲击,两者皆把电影纳入重点计划的文化产业项目中,但如今呈现的局面是,台湾地区电影持续困顿,而韩国则在亚洲市场掀起"韩流",其产出的作品不仅在国际影坛普获肯定,而在国内市场的票房纪录更是屡创新高,市场占有率超过五成,竟然超越好莱坞,成为各国称颂的"汉江奇迹"。探究这一起一落的现实原由,即是促使本研究开展的初始动机。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即是经营一条环环紧扣的产业结构链。这在产业内部需要具有相当实力的"领导企业"(Leading firms)去统整作运。本文以此概念作为分析架构,援引产业经济学的集中度等观点,先就中国台湾与韩国两地电影产业内部在市场规模、企划募资、制片型态、发行模式、映演通路等环节的运作,再就产业外部的政策措施的配套效益,做逐次比对剖析,期望能对韩国电影产业有全观结构性的理解,以作为厘清中国台湾与韩国两者发展落差的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100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90年代韩国电影的繁荣和流变
    朴燕真
    [J]. 当代电影, 1999, (02) : 99 - 105
  • [2] Market Competition and Cultural Tensions Between Hollywood and the Korean Film Industry[J] . Eun-mee Kim.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 2004 (3-4)
  • [3] 追寻快乐:战后韩国电影与社会文化 .2 张敏译. 三联书店 . 2006
  • [4] 郑文堂:振兴电影要跨部会来做 .2 揭阳. TaiwanNews财经.文化周刊 . 2006
  • [5] A Review of Korean Cinema in2005 .2 Moon Seok. Korean Cinema2005 . 2005
  • [6] Renaissance of Korea Film Industry .2 Hyun Daiwon. Asian Cinema .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