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变化”事件的两种认识及句式特点
被引:1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古川裕
[
1
,
2
]
机构
:
[1]
北京大学中文系
[2]
大阪大学语言文化研究所
来源
:
汉语学报
|
2009年
/ 04期
关键词
:
变化;
事件;
句式;
“变”;
“换”;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H146 [近代、现代语法];
学科分类号
:
0501 ;
050103 ;
摘要
:
现代汉语的两个近义动词"变"和"换"正好体现着人们对"变化"事件(change event)的两种不同的认识。动词"换"表示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的交替、替代现象,完成此种"变化"的前后需要有两个参与者,是一个突变的动态事件;动词"变"表示在某一个特定物体上所显现出来的、质量上的内在变化,发生此种"变化"的前后只有一个参与者,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本文指出,人们对"变化"的这两种不同的认识在两个动词所构成的句式结构上也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语法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30+95 +9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
[J].
古川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中国语研究室 日本-
古川裕
.
当代语言学,
2001,
(04)
:264
-274+317
[2]
关于结果宾语
[J].
王秀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韩国天安大学校中国语学科
王秀珍
.
汉语学习,
2000,
(02)
:8
-11
[3]
“动+结果宾语”及相关句式
[J].
谭景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谭景春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
(01)
:86
-98
[4]
一种表破损义的隐现句
[J].
谭景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谭景春
.
中国语文,
1996,
(06)
:405
-412
[5]
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M]. 浙江教育出版社 , 徐烈炯, 2002
←
1
→
共 5 条
[1]
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
[J].
古川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中国语研究室 日本-
古川裕
.
当代语言学,
2001,
(04)
:264
-274+317
[2]
关于结果宾语
[J].
王秀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韩国天安大学校中国语学科
王秀珍
.
汉语学习,
2000,
(02)
:8
-11
[3]
“动+结果宾语”及相关句式
[J].
谭景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谭景春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
(01)
:86
-98
[4]
一种表破损义的隐现句
[J].
谭景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谭景春
.
中国语文,
1996,
(06)
:405
-412
[5]
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M]. 浙江教育出版社 , 徐烈炯, 2002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