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衍生企业的能力进化格局——基于东北大学和东软集团的精致案例分析

被引:11
作者
庞文 [1 ,2 ]
丁云龙 [1 ]
机构
[1]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2] 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衍生能力; 大学衍生企业; 能力进化;
D O I
10.13581/j.cnki.rdm.2012.04.003
中图分类号
G647.38 []; F426.6 [];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020205 ; 0202 ;
摘要
大学衍生企业是推动大学技术转移并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模式,不同大学推动企业衍生的效果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以往的研究大都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检视母体大学影响企业衍生的静态因素,探寻这些差异性特征.只有打开衍生过程黑箱,才能够在微观层面上充分展现大学衍生企业的动态格局,才能够揭示大学衍生企业的本质.通过对东北大学衍生东软集团的过程进行精致的案例分析,提炼出大学推动企业衍生的三组能力,即技术商业化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网络化联盟能力,三组能力逐层进化,嵌入在大学创新活动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之中.创新型大学可以借鉴相关经验,通过制度创新等途径变革大学组织惯例,提升衍生能力,进而推动大学的技术转移和衍生企业的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1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J].
易高峰 ;
程骄杰 ;
赵文华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31 (04) :65-69
[2]   孵化、转移、回馈、联盟:大学衍生企业的创新发展路径——以威视股份公司为例 [J].
胡海峰 .
中国软科学, 2010, (07) :58-63
[3]   探讨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形成机制中大学的核心作用 [J].
周辰 ;
董正英 .
上海管理科学, 2009, 31 (04) :84-88
[4]   大学衍生企业的资源需求与实现:基于衍生阶段模型的分析 [J].
乔俊杰 ;
闫科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04) :129-132
[5]   中国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J].
杨德林 ;
汪青云 ;
孟祥清 .
科学学研究, 2007, (03) :511-517
[6]   在学术与商业之间——中美大学案例比较与启示 [J].
龚玉环 ;
王大洲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7, (03) :36-42+110
[7]   大学科技园的网络本质和战略选择 [J].
丁云龙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 (05) :62-66
[8]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动态演化分析[D]. 杨轶波.上海交通大学. 2010
[9]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林莉, 2010
[10]  
大学与产业合作关系[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苏竣,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