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粘土复合体抽提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18
作者
蔡进功 [1 ]
卢龙飞 [1 ,2 ]
宋明水 [3 ]
丁飞 [1 ]
包于进 [3 ]
樊馥 [1 ]
机构
[1] 同济大学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胜利油田分公司
关键词
抽提和残渣; 有机质赋存; 石油地质意义; 有机粘土复合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合成的(0号样)和天然的(从烃源岩中提取粒度小于2μm的1号样)有机粘土复合体,经氯仿和超临界流体相继抽提后进行抽提量、族组分及色谱分析,并对相继抽提的残渣进行总有机碳(TOC)、X-衍射(XRD)、红外(IR)和热分析检测,研究烃源岩中有机质的赋存方式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对有机粘土复合体进行氯仿和超临界流体相继抽提后,抽提量发生较大的变化,超临界流体抽提色谱的主峰碳向高碳数方向移动,反应了不同强度抽提剂获取有机质特征的差异。但是,抽提残渣的TOC含量仍较高,表明经相继抽提后粘土仍结合有大量的有机质。在抽提残渣的XRD曲线上,250℃时d001反射峰大于1.0 nm,直至升温到550℃时d001反射峰移至1.0 nm处,表明蒙脱石层间存在有机质。抽提前、后的有机粘土复合体,在差热(DTA)曲线上350℃附近出现显著的放热峰;在IR曲线上的有机质特征峰(2 924,2 852,1 388和725 cm-1)和水的特征峰(1 634 cm-1),仅是强度有所减弱而均未发生位移,表明相继抽提并没有破坏粘土矿物层间结合的有机质。对比抽提前、后的特征认为,抽提获取了粘土表面吸附的的或孔隙间的有机质,而抽提残渣仍保留了粘土矿物层间结合的有机质,且数量较大和稳定,这些都与干酪根的特征不同。因此,应探索有机质生烃和资源评价参数研究的新思路,这对深化认识有机质生烃机理和油气勘探策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00 / 30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成盆成烃成藏理论思维与有限空间生烃模式 [J].
关德范 ;
徐旭辉 ;
李志明 ;
王捷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 (06) :709-715
[2]  
Research on preservation and enrichment mechanisms of organic matter in muddy sediment and mudstone[J]. CAI JinGong1,2, BAO YuJin2, YANG ShouYe1, WANG XingXin2, FAN DaiDu1, XU JinLi2 & WANG AiPi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2 Institute of Earth Sciences, Shengli Oil Company, Dongying 257015,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7(05)
[3]   济阳坳陷湖相烃源岩有机质化学组成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张林晔 ;
宋一涛 ;
王广利 ;
黄第藩 .
科学通报, 2005, (21) :2392-2402
[4]   半咸-咸水湖相烃源岩中两种赋存状态可溶有机质的测定及其意义 [J].
宋一涛 ;
廖永胜 ;
张守春 .
科学通报, 2005, (14) :1531-1534
[5]   烃源岩的溶剂抽提研究 [J].
许敏 ;
郭绍辉 ;
李术元 ;
沈润梅 ;
秦匡宗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3) :49-51+54
[6]   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与粘土矿物结合关系——以东营凹陷沙四段低熟烃源岩为例 [J].
陆现彩 ;
胡文宣 ;
符琦 ;
苗德玉 ;
周光甲 ;
洪志华 .
地质科学, 1999, (01) :72-80
[7]   超临界流体对生油岩烃类抽提研究 [J].
沈忠民,冯祖钧,周光甲,李辉祥,苗得玉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04) :635-640
[8]   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碳氢含量的变化 [J].
王新洲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3, (03) :223-228
[9]   东营凹陷牛38井沙三段中下部有机质分布特征 [J].
洪志华 ;
陈致林 ;
殷沫 ;
张春荣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1, (03) :292-299
[10]   辽河盆地第三系成岩作用与有机质成熟作用的关系 [J].
关平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9, (01) :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