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基于1978-2007年的经验研究
被引:18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魏锋
沈坤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沈坤荣
机构
:
[1]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来源
:
国际贸易问题
|
2009年
/ 10期
关键词
:
出口商品结构;
贸易发展方式;
演进;
转变;
D O I
:
10.13510/j.cnki.jit.2009.10.005
中图分类号
:
F752.62 [出口贸易];
学科分类号
:
020206 ;
摘要
: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及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贸易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发展方式不断转型。工业制成品处于优势地位,经过国家一系列政策调整,资源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贸易增长方式表现为加工贸易占绝对比重,但近年来呈下降趋势,逐渐形成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历史演进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桂梅
.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8,
(02)
:82
-86+90
[2]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
[J].
杨汝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湘潭大学商学院
湘潭大学商学院
杨汝岱
;
朱诗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湘潭大学商学院
朱诗娥
.
财贸经济,
2008,
(02)
:112
-119+128
[3]
我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效应分析
[J].
李文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蚌埠学院
李文瑛
.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8,
(01)
:12
-17
[4]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
[J].
傅朝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傅朝阳
;
陈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浦东产业经济研究院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陈煜
.
经济学(季刊),
2006,
(01)
:579
-590
[5]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sia:[J] . Malcolm Dowling,David Ray.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 2000 (3)
←
1
→
共 5 条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历史演进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桂梅
.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8,
(02)
:82
-86+90
[2]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
[J].
杨汝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湘潭大学商学院
湘潭大学商学院
杨汝岱
;
朱诗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湘潭大学商学院
朱诗娥
.
财贸经济,
2008,
(02)
:112
-119+128
[3]
我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效应分析
[J].
李文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蚌埠学院
李文瑛
.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8,
(01)
:12
-17
[4]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
[J].
傅朝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傅朝阳
;
陈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浦东产业经济研究院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陈煜
.
经济学(季刊),
2006,
(01)
:579
-590
[5]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sia:[J] . Malcolm Dowling,David Ray.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 2000 (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