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1983年我国小麦品种抗条诱性变异分析

被引:19
作者
汪可宁
洪锡午
吴立人
谢水仙
孟庆玉
陈善铭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品种; 生理小种; 抗条锈性; 条锈菌; 变异分析;
D O I
10.13802/j.cnki.zwbhxb.1986.02.011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项试验反应了解放以来我国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变异的过程。变异情况有:<1>抗条锈性丧失较快:一般3~5年即丧失了抗性,如碧蚂1号、阿勃、丰产3号等;<2>抗条锈性丧失较慢:保持抗性10年以上,如繁6、阿夫等;<3>抗条锈性“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如南大2419;<4>抗条锈性不稳定:如平原50。变异特点为:易变区及其毗邻地区较早发生变异并自西向东发展,华北麦区要比西北、西南晚3年左右。小种的改变是历次抗条锈性变异的主要原因。小麦品种的大规模更替对条锈菌生理小种类型组成有巨大影响。大区间品种布局不同能导致小种分布的区域性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4
页数:8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