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体系演化与煤成气藏

被引:44
作者
汪正江
陈洪德
张锦泉
机构
[1]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沉积体系; 生、储、盖组合; 煤成气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笔者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体系的基础上 ,对晚古生代生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形成与展布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沉积体系对煤成气藏的控制作用 ;并认为盆地内部晚古生代煤成气藏是地层封闭的岩性气藏 ,储集体的分布主要受河流 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控制 ,特别是山 2期和盒 9期的河流 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控制 ,它们是盆内晚古生代煤成气藏的主力气层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陆源碎屑沉积源区分析 [J].
汪正江 ;
张锦泉 ;
陈洪德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1, (01) :7-12
[2]   陕甘宁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 [J].
郭英海 ;
刘焕杰 .
古地理学报, 2000, (01) :19-30
[3]   泥炭沼泽体系的建立及其成煤模式 [J].
程爱国 ;
彭苏萍 ;
程保州 ;
段秋梁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0, (05) :4-7
[4]   中国天然气资源及前景分析——兼论“西气东输”的储量保证 [J].
戴金星 ;
夏新宇 ;
卫延召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1) :1-8
[5]   中国近海天然气勘探面临的挑战 [J].
杨川恒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 (02) :2-5
[6]   中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J].
戴金星 ;
宋岩 ;
张厚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6) :481-487
[7]   中国煤成气研究二十年的重大进展 [J].
戴金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03) :3-5
[8]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的研究 [J].
任战利 .
石油学报, 1996, (01) :17-24
[9]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的海侵 [J].
郭英海 ;
刘焕杰 ;
不详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1999, (02) :28-31
[10]  
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M]. 地质出版社 , 田在艺,张庆春著,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