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社会性怨恨的传播与治理

被引:6
作者
晏荣
机构
[1] 中央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
关键词
新媒体; 社会性怨恨; 传播; 治理;
D O I
10.16502/j.cnki.11-3404/d.2013.04.009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在新技术日益普及的现代社会,信息、情绪的传播更为快捷,普通社会成员获取和传播信息、表达情绪的渠道也日益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及其改造和影响社会的方式。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在社会矛盾凸显的当下,怨恨等负面情绪的传播与表达也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快速、广泛地传播,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因此成为治理的对象。显然,对这类负面社会情绪的治理不能靠传统的打压方式来实现,而必须从争取社会公正、实现善治等角度出发,从根源上阻断个体性怨恨发展成为社会性怨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47 / 15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必须高度关注和化解怨恨情绪 [J].
郝宇青 .
探索与争鸣, 2010, (09) :18-19
[2]   从嫉妒到怨恨——论中国社会情绪氛围的一个侧面 [J].
成伯清 .
探索与争鸣, 2009, (10) :49-52
[3]   怨恨与承认——一种社会学的探索 [J].
成伯清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5) :59-65
[4]   网络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当代发育形态 [J].
敬海新 .
理论研究, 2008, (02) :29-32
[5]  
乌合之众.[M].(法) 勒庞;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