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上古生界储集层研究

被引:9
作者
肖建喜
机构
[1] 中国石化集团新星公司华北石油地质局第三普查大队陕西咸阳 
关键词
上古生界; 储集层; 孔隙结构;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10.16152/j.cnki.xdxbzr.2003.02.020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上古生界储层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验分析研究,揭示了本区储集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划分出高孔渗粗喉型、高孔渗中细喉-中孔渗中细喉型、中孔中低渗细喉型、中低孔低渗细微喉型和中低孔低渗微喉型5个主要孔隙结构类型。认为:溶解、机械压实、压溶、构造应力及重力、沉积物成分、自生矿物是影响孔隙发育的6种主要因素;储层孔渗性的好坏主要受溶孔含量高低的控制;最有利的储集区为桌子山地区,次为盆地内缘鄂托克旗以北广大地区;最好的储集层为太原组,次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下部。
引用
收藏
页码:201 / 20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碎屑岩储集层孔隙的形成、演化和预测 [J].
朱国华 .
沉积学报, 1992, (03) :114-123
[2]  
中国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结构.[M].邸世祥等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
[3]  
碎屑岩的成岩作用.[M].西北大学地质系编译;.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