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松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

被引:113
作者
齐华 [1 ]
刘明 [1 ]
张卫建 [2 ]
张振平 [3 ]
李雪霏 [1 ]
宋振伟 [2 ]
于吉琳 [1 ]
吴亚男 [1 ]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3] 沈阳市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玉米; 深松方式; 土壤物理性状; 根系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不同深松方式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隔行深松(T1)与行行深松(T2)不仅可有效打破犁底层,10~30 cm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显著降低,且T2对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的降低作用大于T1;深松增强了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能力,2种深松方式土壤水分差异并不显著;由于犁底层的存在,不深松(CK)的根系大部分集中在0~20 cm土层范围,且该土层的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均明显大于T1和T2,而单株根系伤流强度则明显小于T1和T2;深松处理的根系不仅能更好地向深层土壤下扎,而且向植株两侧扩展的范围变大,20~50 cm土层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T1与T2均明显高于CK;并且T1>T2。深松后倒伏率降低,对增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T1与T2间产量差异并不显著。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深松显著提高了百粒质量,但对穗粒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通过垄间隔行深松可以构建良好的耕层结构,有利于根系的固定和下扎,使根系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倒伏率降低、产量增加的同时,较行行深松减少了机械动力消耗。
引用
收藏
页码:191 / 19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紧实胁迫对不同类型土壤玉米根系时空分布及活力的影响 [J].
王群 ;
李潮海 ;
李全忠 ;
薛帅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10) :2039-2050
[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性质与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 [J].
梁金凤 ;
齐庆振 ;
贾小红 ;
宫少俊 ;
黄元仿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4) :945-950
[3]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J].
刘爽 ;
何文清 ;
严昌荣 ;
刘勤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 (02) :65-70
[4]   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根系分布规律研究 [J].
刘朝巍 ;
谢瑞芝 ;
张恩和 ;
刘武仁 ;
李少昆 .
玉米科学, 2009, 17 (02) :120-123
[5]   东北黑土区的土壤深松与玉米增产 [J].
赵红岩 ;
李钦 ;
王洪利 .
农业机械, 2008, (27) :64-65
[6]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J].
秦红灵 ;
高旺盛 ;
马月存 ;
马丽 ;
尹春梅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01) :78-85
[7]   中耕深松技术保水能力试验研究 [J].
孙东越 .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7, (06) :31-32
[8]   机械超深松的作用与发展 [J].
郑东辉 ;
王保民 ;
王雪峰 .
农机化研究, 2005, (05) :294-294
[9]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及吸收活力的影响 [J].
李潮海 ;
李胜利 ;
王群 ;
郝四平 ;
韩锦峰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08) :1706-1711
[10]   玉米宽窄行轮换种植、条带深松、留高茬新耕作制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J].
黄健 ;
王爱文 ;
张艳茹 ;
曹雨 ;
薛飞 .
土壤通报, 2002, (03) :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