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3 条
深松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
被引:113
作者:
齐华
[1
]
刘明
[1
]
张卫建
[2
]
张振平
[3
]
李雪霏
[1
]
宋振伟
[2
]
于吉琳
[1
]
吴亚男
[1
]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3] 沈阳市农业科学院
来源:
关键词:
玉米;
深松方式;
土壤物理性状;
根系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不同深松方式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隔行深松(T1)与行行深松(T2)不仅可有效打破犁底层,10~30 cm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显著降低,且T2对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的降低作用大于T1;深松增强了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能力,2种深松方式土壤水分差异并不显著;由于犁底层的存在,不深松(CK)的根系大部分集中在0~20 cm土层范围,且该土层的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均明显大于T1和T2,而单株根系伤流强度则明显小于T1和T2;深松处理的根系不仅能更好地向深层土壤下扎,而且向植株两侧扩展的范围变大,20~50 cm土层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T1与T2均明显高于CK;并且T1>T2。深松后倒伏率降低,对增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T1与T2间产量差异并不显著。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深松显著提高了百粒质量,但对穗粒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通过垄间隔行深松可以构建良好的耕层结构,有利于根系的固定和下扎,使根系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倒伏率降低、产量增加的同时,较行行深松减少了机械动力消耗。
引用
收藏
页码:191 / 196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