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青藏高原新生代巨型盆山体系构造特征与含油气前景

被引:19
作者
贾承造 [1 ]
杨树锋 [2 ]
魏国齐 [3 ]
王良书 [4 ]
刘绍文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2]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4]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环青藏高原; 新生代; 前陆盆地; 造山运动; 体系; 地壳运动; 叠合; 油气远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其持续的汇聚作用影响,中国中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环青藏高原的巨型盆山体系及盆、山结合部位的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结合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首先提出了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的概念,描述了其分布特征,探讨了该体系的深部构造特征和成因动力学机制。重点研究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认为该体系内前陆盆地是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及冲断带)与海西晚期—印支期周缘、弧后前陆盆地组成的叠合式前陆盆地,其原型盆地包括海西—印支期周缘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北部、川西、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等)、海西—印支期弧后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南部等)、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如库车、塔西南、准南等)。上述两期、三种原型盆地,在喜山期冲断隆升活动作用下,形成四类叠合式前陆盆地:叠加型、新生型、改造型和早衰型。中国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内广泛发育多个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极为复杂,主要构造样式有断层相关褶皱组合、盐相关褶皱、走滑—冲断构造组合等。最后分析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地质条件,认为该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油气资源丰富,是今后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1+133 +13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 Working Hypothesis Based on the Archipelago Model of Orogenesis.[J].Kenneth Hsu;Pan Guitang;A. Sengor.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1995, 6
[2]   塔里木盆地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和新生代热体制 [J].
刘绍文 ;
王良书 ;
李成 ;
张鹏 ;
李华 .
地质学报, 2006, (03) :344-350
[3]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及其天然气勘探附视频 [J].
魏国齐 ;
贾承造 ;
李本亮 .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4) :552-557
[4]   中国中西部小型克拉通盆地群的叠合复合性质及其含油气系统附视频 [J].
贾承造 ;
魏国齐 ;
李本亮 .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4) :479-492
[5]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与天然气富集规律 [J].
贾承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4) :9-15
[6]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 [J].
陈竹新 ;
贾东 ;
张惬 ;
魏国齐 ;
李本亮 ;
魏东涛 ;
沈扬 .
地质学报, 2005, (01) :38-45
[7]   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中国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 [J].
王庭斌 .
地质论评, 2004, (01) :33-42
[8]   塔里木北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J].
刘绍文 ;
王良书 ;
李成 ;
李华 ;
韩用兵 ;
贾承造 ;
魏国齐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9) :852-863
[9]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J].
贾东 ;
陈竹新 ;
贾承造 ;
魏国齐 ;
李本亮 ;
张惬 ;
魏东涛 ;
沈扬 .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03) :402-410
[10]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盆地地温梯度分布特征 [J].
王良书 ;
李成 ;
刘绍文 ;
李华 ;
徐鸣洁 ;
王勤 ;
葛锐 ;
贾承造 ;
魏国齐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3) :40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