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被引:11
作者
李秋生
彭苏萍
高锐
管烨
范景义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矿业大学
[3]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剖面; 地壳结构; 地震; 青藏高原; 东昆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以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揭示的地壳结构形态为切入点 ,探讨东昆仑 8.1级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沱沱河—小柴旦长 5 0 0km的剖面范围内发现两处大的莫霍面错断 ,分别位于东昆仑 柴达木结合带之下和金沙江断裂之下。青藏高原北部的地壳厚度 6 1~ 75km :莫霍面具有一致南倾 ,逐步加深的产状及弱反射性特征 ;下地壳明显增厚 ,但速度未见明显降低 ;上地壳发育逆冲、走滑断裂 ;地壳中部存在低速层。北邻的柴达木盆地地壳相对刚性 ,厚 5 2± 2km。东昆仑及邻区的壳幔结构有利于强地震孕育。在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和柴达木地块的向南插入的区域挤压应力场中 ,青藏高原北部较弱的下地壳缩短增厚 ,变形过程中的蠕滑引起地壳浅部的应力放大。但NE向主压应力的作用不是大地震形成的唯一要素 ,与青藏高原北部各地体侧向运动有关。侧向运动速率和幅度的差异使应力在各地体的边界断裂积累并使其复活。而低速层对形成孕育大地震需要的“立交桥式”的局部应力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区域构造变形背景[J]. 江在森,张希,祝意青,张晓亮,王双绪.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 [2] 青海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与主要震害——对青藏高原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制约
    党光明
    王赞军
    [J]. 地质通报, 2002, (02) : 105 - 108
  • [3] 柴达木地块新生代古地磁新数据及其构造意义
    李朋武
    崔军文
    高锐
    李莉
    [J]. 地球学报, 2001, (06) : 563 - 568
  • [4]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边缘地区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丁志峰
    何正勤
    孙为国
    孙宏川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2) : 197 - 205
  • [5] 用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
    吴庆举
    曾融生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5) : 669 - 679
  • [6] 西藏定日-青海格尔木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史大年
    董英君
    姜枚
    赵红
    G.Poupinet
    A.Hirn
    A.Nercessian
    [J]. 地质学报, 1996, (04) : 291 - 297
  • [7]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地球动力学模型初探
    高锐,成湘洲,丁谦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S2) : 3 - 14
  • [8]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地壳结构与深部构造
    崔作舟,李秋生,吴朝东,尹周勋,刘宏兵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S2) : 15 - 28
  • [9]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
    吴功建
    高锐
    余钦范
    程庆云
    孟令顺
    董学斌
    崔作舟
    尹周勋
    沈显杰
    周烑秀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05) : 552 - 562
  • [10] 青藏高原北部沱沱河—格尔木地区的地壳结构和深部作用过程
    卢德源
    王香泾
    [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90, (02) : 227 -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