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足迹、游泳迹生态类型及在恢复古环境中的作用

被引:1
作者
胡勇
卢宗盛
许聘
熊鑫琪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湖北武汉
[4] 湖北武汉
关键词
足迹; 游泳迹; 生态类型; 古环境; 脊椎动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脊椎动物足迹、游泳迹化石的形成需要严格的保存条件,不同类型的足迹、游泳迹化石对其形成环境具有很强的指示作用。对脊椎动物足迹、游泳迹进行了生态分类,分为硬基底足迹、软基底足迹、浅水划行迹、水深小于或等于生物身高的游泳迹、水深大于生物身高的游泳迹等5类。提出可以根据脊椎动物足迹、游泳迹的生态类型对古水体深度、古水流方向、沉积物中水分含量等古环境进行恢复。同时可以利用足迹群的方向性、足迹和游泳迹的层面组构及垂向更替进行古岸线的恢复及沉积过程和古气候旋回的分析。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2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黄河下游边滩表面的鱼类遗迹 [J].
王冠民 ;
温志峰 ;
马在平 .
沉积学报, 2003, (04) :579-585
[2]   陕西横山晚三叠世鱼类游泳遗迹的成因解释及鱼体长度估算 [J].
卢宗盛 ;
侯建湘 ;
陈斌 ;
郝朝坤 ;
李小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7) :650-657
[3]   陕西横山晚三叠世鱼类游泳遗迹(Undichna)的发现 [J].
卢宗盛 ;
陈斌 .
古生物学报, 1998, (01) :78-86
[4]  
Hadrosaur trackways of western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Canada, Acta .2 Currie P J.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