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田间小气候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24
作者
王波
余海兵
支银娟
机构
[1]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关键词
玉米; 种植模式; 小气候;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提高玉米对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合理的种植模式,从而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本试验选用中矮杆紧凑型玉米隆平206,在60000株/hm2种植密度下,采用种行株距(50cm×33.35cm,60cm×27.79cm,70cm×23.84cm,80cm×20.84cm)的种植模式,研究其对玉米田间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行距50cm,株距33.35cm时,群体结构较合理,农田小气候中的光照、温度、湿度、风等资源配合较好,各因素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日平均值分别为8571lx、28.1℃、86.6%、0.1038/ms,所形成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隆平206的生长和发育,其光合效率最高,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单位面积产量也最高,达到8974.5kg/hm2。
引用
收藏
页码:623 / 62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J].
杜成凤 ;
刘天学 ;
蒋寒涛 ;
李潮海 .
核农学报, 2011, 25 (03) :570-575
[2]   生态因子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 [J].
刘素玲 .
陕西农业科学, 2007, (04) :43-44
[3]   吉泰盆地早稻不同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J].
朱毅成 ;
胡兴朵 ;
朱义潭 ;
唐金萍 ;
江瑞林 .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01) :48-49
[4]   不同品种青贮玉米群体光合性能指标的变化 [J].
张瑞霞 ;
刘景辉 ;
陈友君 ;
朱树国 ;
云丽娜 ;
闫睿卿 .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1) :208-211
[5]   种植密度对玉米鲁原单22光合作用的影响 [J].
齐延芳 ;
许方佐 ;
周柱华 ;
邢燕菊 ;
徐立华 ;
邱登林 .
核农学报, 2004, (01) :14-17
[6]   乌蒙山区超高产玉米不同群体的小气候特征与增产潜力研究 [J].
张邦琨 ;
杨建松 ;
彭玉淑 ;
周启江 .
中国农业气象, 2001, (01) :24-30
[7]   玉米群体光分布特征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王鹏文 ;
戴俊英 .
华北农学报, 1999, (03) :60-64
[8]   不同土壤大气湿度组合下玉米生长及水分光合特性反应 [J].
李秧秧 ;
黄占斌 ;
黄少燕 .
水土保持通报, 1999, (02) :26-29
[9]  
玉米生态基础.[M].魏湜; 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0]  
种子生产学.[M].王建华;张春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