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热红外观测与发震断层不同段落交替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19
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马瑾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关键词
卫星热红外;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增温异常带迁移; 演化特征; 发震断层交替活动;
D O I
10.14075/j.jgg.2005.02.010
中图分类号
P315.7 [地震观测预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NOAA卫星资料研究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热红外异常图像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增温异常条带在东昆仑断裂带不同段落上具有迁移特征。地震前两天首先在库塞湖东西200km范围内出现6℃左右的增温异常条带,在空间位置上与Harvard大学所给出的震中位置和野外考察所给出的宏观震中位置一致。地震前数小时,增温异常迁移到发震断层西段———太阳湖与布卡达板峰段附近,增温幅度约为3℃,与CDSN和USGSD所给出的地震起始破裂位置一致。这种增温异常条带迁移可能与发震断层交替活动有关。震后1天的卫星热红外图像清晰地勾画出发震断层长约450km的线性形迹,代表了整个发震断层的破裂长度,与野外考察所得到的地表破裂带空间位置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西段考察 [J].
赵瑞斌 ;
李军 ;
向志勇 ;
葛鸣 ;
罗刚 .
内陆地震, 2002, (02) :175-179
[2]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S8.1)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 [J].
徐锡伟 ;
陈文彬 ;
于贵华 ;
马文涛 ;
戴华光 ;
张志坚 ;
陈永明 ;
何文贵 ;
王赞军 ;
党光明 .
地震地质, 2002, (01) :1-13+133
[3]   利用遥感技术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的探索——以玛尼地震前后断层相互作用为例 [J].
马瑾 ;
单新建 .
地震地质, 2000, (03) :210-215
[4]   强烈地震前的OLR异常现象 [J].
刘德富 ;
罗灼礼 ;
彭克银 .
地震, 1997, (02) :126-132
[5]   岩石红外辐射温度随岩石应力变化的规律和特征以及与声发射率的关系 [J].
邓明德,耿乃光,崔承禹,支毅乔 .
西北地震学报, 1995, (04) :79-86
[6]   岩石破裂实验中的遥感观测与遥感岩石力学的开端 [J].
耿乃光 ;
崔承禹 ;
邓明德 .
地震学报, 1992, (S1) :645-652
[7]   突发性地面增温与临震前兆——以1988年澜沧、耿马7.6,7.2级地震为例 [J].
徐秀登 ;
强祖基 ;
赁常恭 .
地震地质, 1990, (03) :243-250
[8]   卫星热红外异常——临震前兆 [J].
强祖基 ;
徐秀登 ;
赁常恭 .
科学通报, 1990, (17) :1324-1327
[9]   岩石破裂中的电子发射 [J].
郭自强 ;
周大庄 ;
施行觉 ;
马福胜 ;
席道瑛 ;
程纯杰 ;
周志文 .
地球物理学报, 1988, (05) :56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