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稻飞虱常年大发生的特点及原因剖析

被引:12
作者
胡国文,朱敏,唐健,潘群威,任泽君,杨克明
机构
[1] 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央气象台
关键词
武陵山区;稻飞虱;大发生;迁飞;天气系统;
D O I
10.16213/j.cnki.scjas.1995.02.009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本文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天气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等方面因素,探讨了武陵山区稻飞虱大发生频次偏高、时间偏长、为害偏重的特点,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1.武陵山区的西、北、南三面均为高山区,唯一在东南方向有一较低地形,有利于从西南(或东南)方向迁飞来的虫源进入该区;2.地理位置成为南北向迁飞和东西向过飞的通道区;3.稻飞虱迁入期,该区稳定维持静止锋及低涡切交系统,持续阴雨,有利于虫源的迁入和降落;迁出期,该区受地形影响,仍维持阴雨天气,不利于虫源的迁出,造成辗转危害;4.该稻区的稻田面积仅占该区总面积的10~20%,稻飞虱的危害集中,单位面积密度偏大,危害程度严重;5.该区以种植单季稻为主,生育期长,造成虫源的迁入期长、种群世代可达5~6代;而该稻区种植的水稻抗虫品种较少,为稻飞虱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上述分析为武陵山区稻飞虱的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研究 [J].
朱明华 ;
陈光玉 ;
田茂仁 ;
胡国文 ;
邱德文 ;
陈忠孝 .
昆虫知识, 1990, (05) :257-260
[2]   对我国白背飞虱的区划意见 [J].
胡国文 ;
谢明霞 ;
汪毓才 .
昆虫学报, 1988, (01) :42-49
[3]   影响褐飞虱猖獗和为害的因素 [J].
巫国瑞 ;
黄次伟 ;
陶林勇 ;
冯炳灿 ;
陈福云 ;
刘少华 ;
叶志长 ;
陆利全 ;
赵有良 .
生态学报, 1984, (02) :157-166
[4]   温度对褐飞虱种群生长的影响 [J].
李汝铎 .
植物保护学报, 1984, (02) :101-107
[5]   我国白背飞虱和褐稻虱迁飞路径的气流分析 [J].
汪毓才 ;
胡国文 ;
谢明霞 .
植物保护学报, 1982, (02) :73-8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M].中国地图出版社 编制.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7]  
全球热带地区平均环流图集.[M].中央气象台编著;.气象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