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身份建构和美国对外政策话语中的“邪恶论”

被引:17
作者
刘永涛
机构
[1] 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关键词
语言; 身份; 对外政策; “邪恶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71.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年来,对外政策分析中最为显著的理论探索之一是对身份(或认同)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一定的国际体系里,一个国家想要什么和为了得到它而采取怎样的行动,在含义上并非完全由该体系中的物质结构所决定,它还与国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所处的身份有关。本文讨论了语言如何作为一种力量成为建构行为体身份的社会工具;然后把身份作为对外政策分析的一个变量,将其放在语言建构的环境下加以认识。本文最后以20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邪恶论”为例来说明美国的现当代对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所涉及到的对“自我”及“其它者”身份的建构。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4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建构主义与外交政策分析 [J].
袁正清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09) :8-13+4
[2]   东亚经济合作中的身份建构 [J].
姜运仓 .
国际观察, 2004, (04) :60-64
[3]   文化认同理论与欧洲一体化 [J].
张旭鹏 .
欧洲研究, 2004, (04) :66-77+2
[4]   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 [J].
俞新天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06) :20-25+4
[5]   试论欧洲认同及其与民族意识的张力 [J].
董小燕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01) :57-60+6
[6]   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视角 [J].
孙溯源 .
现代国际关系, 2003, (01) :38-44
[7]   冷战后美日同盟:建构主义的解释 [J].
黄刚 .
国际观察 , 2002, (01) :15-18
[8]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亚历山大·温特(AxexanderWendt)著, 2000
[9]   ANARCHY AND IDENTITY [J].
MERCER, J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5, 49 (02)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