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无性繁殖复壮措施对桉树生长及抗病性比较研究

被引:8
作者
谭健晖 [1 ]
蔡玲 [1 ]
王以红 [1 ]
陈学政 [2 ]
朱高浦 [2 ]
吴耀军 [1 ]
机构
[1]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
[2] 广西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桉树; 无性繁殖; 生长衰退; 抗病性衰退;
D O I
10.13656/j.cnki.gxkx.2007.02.025
中图分类号
S792.39 [桉];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以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广林9号幼林为材料,采用组培繁殖和扦插繁殖两种苗木进行桉树生长规律及抗病性衰退的比较研究。组培繁殖设4个处理,分别为第1、8、15、28次继代苗(简称为组培1代、组培8代、组培15代和组培28代);扦插繁殖设3个处理,种植第15代组培苗做采穗圃,分别于第1、2、3年后采穗扦插的扦插苗(简称为1年扦插、2年扦插和3年扦插)。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繁殖方法的幼林树高、地径生长曲线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6月,树高、地径生长量及月增长量变化不同,组培苗在地径生长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树高生长方面虽然前期较差,但后期增长快,总体上仍具有优势;同一繁殖方法随着繁殖代数增加,树高、地径生长均呈下降趋势;不同繁殖方法以及不同繁殖代数都会对抗青枯病能力造成影响,组培苗的抗病性优于扦插苗,同一繁殖方法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抗病性下降,但抗病性衰退速度不同;不同无性繁殖的抗焦枯病能力不同,组培苗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而减弱,扦插苗随着繁殖年份的增加而升高;7种无性繁殖复壮措施的抗衰退能力为组培1代最强,组培8代次之,3年扦插最弱。
引用
收藏
页码:167 / 17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水分胁迫下榆科3种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J].
韦小丽 ;
徐锡增 ;
朱守谦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2) :47-50
[2]   桉树嫩枝扦插繁殖的研究进展及对策 [J].
谭健晖 .
广西林业科学, 2003, (02) :74-76+80
[3]   水稻叶片光合功能衰退过程中内肽酶活力的变化 [J].
邓志瑞 ;
陆巍 ;
张荣铣 ;
许晓明 .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01) :48-52
[4]   桉树品系对青枯病抗性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J].
施仲美 ;
奚福生 ;
何贵整 ;
李洁汉 ;
王尚民 ;
冼升华 ;
彭仕尧 .
广西林业科学, 2000, (01) :1-6
[5]   测定桉树品(种)系对青枯病菌抗性的技术研究 [J].
施仲美 ;
奚福生 ;
韦颖文 ;
邓艳 ;
李洁汉 ;
何贵整 ;
何祖家 ;
吴学仕 ;
莫晓勇 ;
彭仕尧 ;
杨小红 .
广西林业科学, 1998, (04) :165-169
[7]   林木无性繁殖及其在遗传改良中的地位 [J].
施季森,何祯祥 .
世界林业研究, 1994, (01) :25-30
[8]   无性繁殖的进展及其在无性系林业中应用前景 [J].
彭方仁 .
世界林业研究, 1990, (04) :74-81
[9]   树木的无性繁殖与无性系育种 [J].
朱之悌 .
林业科学, 1986, (03) :280-290
[10]   玉米苗期抗冷鉴定方法及指标 [J].
胡荣海 ;
陶淑芝 .
农业科技通讯, 1981, (03) :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