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BC2F2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16
作者
程桂平 [1 ]
冯九焕 [1 ]
梁国华 [2 ]
刘向东 [1 ]
李金泉 [1 ]
机构
[1]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2] 扬州大学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BC2F2群体; 产量相关性状; 数量性状座位;
D O I
10.16819/j.1001-7216.2006.05.017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S511.9 [野生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广陆矮4号(Oryzasativassp.indica)为母本及轮回亲本,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为父本,分单株连续回交2次,构建BC2F2群体。首先用241对具有双亲多态性的SSR标记对BC2F1单株进行代换片段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BC2F1的表型选产量较优的单株自交获得BC2F2群体,用代换片段上具有双亲杂合型基因型的24对SSR标记进行QTL定位。在所选的BC2F1单株上,共检测到分布于7条染色体上的20个野生稻的代换片段,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2.86个;代换片段长度最小为0.55cM,最大为33.00cM,平均长度为12.36cM,总覆盖长度为247.20cM,覆盖率为16.21%。利用BC2F2群体对14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控制8个性状的20个QTL。对性状表型值起增效作用的有11个,占总检出数的55%。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存在簇状分布现象,这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相符合。
引用
收藏
页码:553 / 55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利用AB-QTL法定位江西东乡野生稻中的高产基因 [J].
李德军 ;
孙传清 ;
付永彩 ;
李晨 ;
朱作峰 ;
陈亮 ;
才宏伟 ;
王象坤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2, (11) :854-858
[2]   野生稻种间亲缘关系及其利用研究 [J].
陈龙 ;
吴诗光 ;
杨光宇 .
种子, 1999, (06) :32-35
[3]   水稻再生能力和头季稻产量性状的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J].
谭震波 ;
沈利爽 ;
陆朝福 ;
陈英 ;
朱立煌 ;
周开达 ;
袁祚廉 .
作物学报, 1997, (03) :289-295
[4]  
On the power of experimental designs for the detection of linkage between marker loci and quantitative loci in cross between inbred lines. Soller M,Brody T,Genizi A.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