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高校技术转移的实证分析——以温氏集团与华南农业大学的校企合作为例
被引:6
作者
:
吕建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与规划研究所
吕建秋
机构
:
[1]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与规划研究所
来源
:
科技管理研究
|
2012年
/ 32卷
/ 22期
关键词
:
高校;
技术转移模式;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G644 [科学研究工作];
学科分类号
:
040106 ;
摘要
:
简要概述了广东温氏食品集团与华南农业大学的合作历程,总结了华南农业大学在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实现技术转移的几种主要模式与效应,包括技术入股、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组建合资企业、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关、共建研发平台等,旨在为其他高校实现技术转移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11 / 11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百度百科.技术转移[EB. 百度网 .
[2]
载体共享与利益共赢:温氏集团“企业+高校”的科技创新范式
[J].
黄泽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黄泽文
;
左晓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左晓丽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方静之
;
向安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向安强
.
科技信息,
2010,
(32)
:445
-446
[3]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
蒋艳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与规划研究所
蒋艳萍
;
田兴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与规划研究所
田兴国
;
吕建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与规划研究所
吕建秋
;
章家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与规划研究所
章家恩
.
科技管理研究,
2010,
30
(08)
:38
-40
[4]
农业企业与农业高校合作办产业的范例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吕建秋
;
徐思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徐思祖
.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0,
(02)
:27
-31
[5]
“产、学、研”联合模式的实证分析——以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的校企合作为例
[J].
刘红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党委
刘红斌
.
农业考古,
2009,
(06)
:287
-289
←
1
→
共 5 条
[1]
百度百科.技术转移[EB. 百度网 .
[2]
载体共享与利益共赢:温氏集团“企业+高校”的科技创新范式
[J].
黄泽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黄泽文
;
左晓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左晓丽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方静之
;
向安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向安强
.
科技信息,
2010,
(32)
:445
-446
[3]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
蒋艳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与规划研究所
蒋艳萍
;
田兴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与规划研究所
田兴国
;
吕建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与规划研究所
吕建秋
;
章家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与规划研究所
章家恩
.
科技管理研究,
2010,
30
(08)
:38
-40
[4]
农业企业与农业高校合作办产业的范例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吕建秋
;
徐思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徐思祖
.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0,
(02)
:27
-31
[5]
“产、学、研”联合模式的实证分析——以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的校企合作为例
[J].
刘红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党委
刘红斌
.
农业考古,
2009,
(06)
:287
-289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