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及其动因

被引:10
作者
林珉璟 [1 ]
刘江永 [2 ]
机构
[1] 联合国开发项目署(UNDP)
[2]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关键词
上海合作组织; 多边主义; 中国外交; 地区合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14.1 [区域性组织和会议];
学科分类号
030207 ;
摘要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从1989年中苏边界谈判开始的上海五国为什么会转变为一个全面安全合作组织?本文把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信任、主导国和共同安全利益三个动因以解释这种合作发展进程。在边界谈判时期,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哈、吉、塔形成重要互信。这两种信任关系成为以后产生中俄合作以及使中亚国家加入中俄主导的安全合作组织的基础。中俄逐渐建立的信任关系催生了合作产生的第二个动因,即中俄主导。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变得明显,上海五国提出多边合作并发展成安全会议机制。从1998年至2001年,共同和互补的安全利益更加深化,从而推动上海五国提升为上海合作组织。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3+132 +132
页数:34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中国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动因 [J].
姜宅九 .
国际政治科学, 2006, (01) :1-27+4
[2]   军事透明与安全互信——兼与马伟宁先生等对话 [J].
吴晓明 ;
徐纬地 .
现代国际关系, 2005, (12) :49-56
[3]   中美军事关系中的透明度问题 [J].
马伟宁 .
现代国际关系, 2005, (10) :60-64
[4]   中亚“三股恶势力”问题析论 [J].
余建华 .
俄罗斯研究, 2005, (02) :37-43
[5]   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综述 [J].
高飞 .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4, (04) :79-83
[6]   上海合作组织和“上海精神”——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 [J].
潘光 .
社会科学, 2003, (12) :31-40
[7]   论中国在中亚的角色转换 [J].
曾品元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3, (05) :52-56+77
[8]   论上海合作组织的机制化 [J].
许涛 .
现代国际关系, 2003, (06) :7-13
[9]   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与新型国家关系的探索——兼论我国第三代领导集体争取国际新秩序的战略构想 [J].
余建华 .
社会科学, 2003, (04) :34-39
[10]   中俄关系的良性发展与新形势下的上海合作组织 [J].
潘光 .
世界经济研究, 2002, (S1) :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