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的媒体报道的存在问题、成因与对策

被引:6
作者
曾凡斌
机构
[1]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媒体报道; 安全阀; 社会冲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1.4 [治安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603 ; 0838 ;
摘要
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数量增多、规模上升、范围扩大的态势。随着环境与社会的变迁,近几年媒体对群体性事件已开始有所报道,但是在面对手机与互联网等新媒介挑战,媒体的报道结果并不理想。媒体对群体性事件存在早期报道反应迟钝,后期报道戛然而止,报道质量上缺乏客观、公正,甚至出现假新闻等问题。群体性事件的风险性,政府、媒体、公众的博弈和法律制度三方面是目前群体性事件下的媒体报道的制约因素。群体性事件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不仅具有负面功能,还具有正面功能。媒体需要发挥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为此,我国需要扩展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报道空间,及增加媒体报道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量和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51 / 15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一个群体事件报道案例与原则 [J].
翁朝健 .
中国记者, 2009, (06) :67-68
[2]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控制——以“瓮安事件”为例 [J].
陈勇 ;
王剑 .
当代传播, 2009, (03) :100-102
[3]   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 [J].
朱力 .
学海, 2009, (01) :69-78
[5]   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与危机传播——以贵州瓮安“6·28”事件为例 [J].
王伟亮 .
新闻记者, 2008, (08) :15-19
[6]   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J].
胡锦涛 .
新闻战线, 2008, (07) :1-3
[7]   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 [J].
于建嵘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 (01) :4-9
[8]   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困境与出路——以警察权的配置与运行为视角 [J].
魏新文 ;
高峰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 (01) :90-94
[9]   “信息疲劳”与传播控制 [J].
孙旭培 ;
吴麟 .
新闻大学, 2006, (03) :34-38
[10]   信访制度与农民利益表达 [J].
郑卫东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5)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