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17世纪后期的自然植被格局

被引:17
作者
张学珍 [1 ,2 ,3 ]
王维强 [3 ]
方修琦 [2 ]
叶瑜 [2 ]
李蓓蓓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3] Atmospheric Science Research Center,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University at
关键词
历史文献; 中国东北; 自然植被; 环境演变;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1.02.001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通过整理、分析历史文献中的自然植被记录,复原了中国东北地区近代大规模农垦前(17世纪后期)的自然植被格局。结果表明,当时的主导植被类型是森林和草地,森林主要分布于山区,其中大兴安岭北端主要是寒温带落叶针叶林,长白山南端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其余山区是针阔混交林,草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林-草的分界线与地表等高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三江平原分布有大面积的沼泽。潜在植被格局与历史自然植被格局基本一致,但是林-草分界线有明显差异,且潜在植被图中没有沼泽。
引用
收藏
页码:184 / 18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 [1] 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
    叶瑜
    方修琦
    张学珍
    曾早早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1 (05) : 137 - 144
  • [2] 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覆盖变化
    叶瑜
    方修琦
    任玉玉
    张学珍
    陈莉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3) : 340 - 350
  • [3] 关于利用历史文献信息进行环境演变研究的几点看法
    方修琦
    [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 (02) : 153 - 155
  • [4]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何凡能
    葛全胜
    戴君虎
    林珊珊
    [J]. 地理学报, 2007, (01) : 30 - 40
  • [5] 清末西垦对毛乌素沙地的影响
    韩昭庆
    [J]. 地理科学, 2006, (06) : 728 - 734
  • [6] 清代东北南部地区移民与环境变迁
    张士尊
    [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3) : 23 - 26
  • [7] 从城镇体系的演变看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
    方修琦
    叶瑜
    葛全胜
    郑景云
    [J]. 地理科学, 2005, (02) : 129 - 134
  • [8] 清代东北地区土地开发及其动因分析
    李为
    张平宇
    宋玉祥
    [J]. 地理科学, 2005, (01) : 7 - 16
  • [9]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若干进展
    葛全胜
    何凡能
    郑景云
    满志敏
    方修琦
    [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 (01) : 6 - 15
  • [10] 松嫩平原距今150年湿地景观结构重建
    王海霞
    万忠娟
    于少鹏
    罗新正
    孙广友
    [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 75 -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