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一项2年纵向研究

被引:52
作者
周宗奎
赵冬梅
孙晓军
定险峰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关键词
同伴交往; 孤独感; 交叉滞后回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1 [心理学研究方法];
学科分类号
040201 ;
摘要
用提名法和问卷法对小学3、4年级274名儿童进行两年追踪调查,采用交叉滞后设计,考察了同伴交往4个特征水平上的变量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发现:(1)自我报告的同伴交往变量———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之间的交叉滞后效应显著;而同伴评定的同伴交往变量———积极提名、消极提名、受同伴欺负、消极退缩与孤独感之间的交叉滞后效应不显著;另外,前测的互选朋友数能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的孤独感,前测的孤独感不能显著预测后测的互选朋友数。(2)在排除了早期其它变量的效应之后,积极提名分、消极提名分、受同伴欺负得分、消极退缩得分、互选朋友数在两年之间仍然呈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以及孤独感则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43 / 75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班级行为范式对个体行为与受欺负关系影响的多层分析 [J].
雷雳 ;
王燕 ;
郭伯良 ;
张雷 .
心理学报, 2004, (05) :563-567
[2]   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J].
周宗奎 ;
赵冬梅 ;
陈晶 ;
蒋京川 ;
Rachel Hundley孟菲斯大学心理系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04) :70-74
[3]   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 [J].
辛自强 ;
池丽萍 .
心理学报, 2003, (02) :216-221
[4]   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 [J].
周宗奎 ;
范翠英 .
心理科学, 2001, (04) :442-444+510
[5]   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J].
俞国良 ;
辛自强 ;
罗晓路 .
心理学报, 2000, (01) :59-64
[6]  
人格心理学[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美)JerryM.Burger著, 2000
[7]   The role of peers and families in predicting the loneliness level of adolescents [J].
Uruk, AC ;
Demir, A .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3, 137 (02) :179-193
[8]  
Lonelines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Rotenberg KJ,Hymel 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