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古遗址多视点云的渐进式三维配准
被引:5
作者
:
刘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可视化技术研究所
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系
西北大学可视化技术研究所
刘军
[
1
,
2
]
耿国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可视化技术研究所
西北大学可视化技术研究所
耿国华
[
1
]
机构
:
[1]
西北大学可视化技术研究所
[2]
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系
来源
:
计算机应用研究
|
2011年
/ 28卷
/ 10期
关键词
:
多视点云;
三维配准;
距离函数;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TP391.41 [];
学科分类号
:
080203 ;
摘要
:
为实现古遗址场景多分辨率点云的精确配准,提出一种基于序列迭代的多视点云三维配准方法。利用反向投影确定两点集的重叠区,基于法向量计算定标球球心坐标,实现相邻点云的准确融合;利用基于马氏距离计算相邻点云的三维边缘点,通过在迭代过程中不断优化转换矩阵,逐步提高配准精度,消除部分重影现象。唐小雁塔和西汉古墓的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抑制序列配准的累积误差,具有有效性和鲁棒性,可应用于古遗址的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展示领域。
引用
收藏
页码:3970 / 397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散乱点云数据配准算法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朱延娟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来水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丽艳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6,
(04)
:475
-481
[2]
基于法向量的多视点定标球球心算法
[J].
魏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魏江
;
熊邦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熊邦书
;
冯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冯燕
;
李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李龙
;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不详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2005,
(19)
:15
-17
[3]
三维扫描系统中的数据配准技术
[J].
罗先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罗先波
;
钟约先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钟约先
;
李仁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李仁举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8)
:1104
-1106
[4]
室外大型场景多机位三维数据全局快速配准[J]. 张爱武,孙卫东,葛成辉,李风亭.高技术通讯. 2004 (06)
←
1
→
共 4 条
[1]
散乱点云数据配准算法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朱延娟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来水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丽艳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6,
(04)
:475
-481
[2]
基于法向量的多视点定标球球心算法
[J].
魏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魏江
;
熊邦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熊邦书
;
冯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冯燕
;
李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李龙
;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不详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2005,
(19)
:15
-17
[3]
三维扫描系统中的数据配准技术
[J].
罗先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罗先波
;
钟约先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钟约先
;
李仁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李仁举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8)
:1104
-1106
[4]
室外大型场景多机位三维数据全局快速配准[J]. 张爱武,孙卫东,葛成辉,李风亭.高技术通讯. 2004 (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