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我国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演化特征

被引:19
作者
陈宗宇
王莹
刘君
卫文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补给机制; 地下水演变; 水位降落漏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1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文章在总结中国北方地下水最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西北内陆盆地、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为典型区,对近50年来区域地下水系统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我国北方盆地和平原地下水系统演化具有渐变性和突变性特征,但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区域地下水系统已经变得脆弱,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向不利的方向发展。地下水补给演变表现为山前平原地带的补给能力减弱,河道补给减弱或消失,中下游农业区地下水补给强度增大,总补给量呈现减小的趋势;其中,西北内陆盆地下水补给的减少与上游水资源利用过度、渠系防渗程度提高有关;而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的减少与降雨量的减少和山区河流拦蓄水量的增加有关。伴随着补给模式的改变,地下水流场演变表现为普遍出现持续性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西北干旱区表现为山前平原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泉流量减少、溢出带下移;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表现为溢出带消失、水位降落漏斗形成并发展,区域地下水流被截断,形成以降落漏斗为中心的局部水流系统。地下水化学场变化主要表现为水化学类型变化、矿化度增大,污染组分增加。自西北内陆盆地至华北平原、松嫩平原,水化学变化强度明显增加,以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最为明显。本文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地下水演变的适应性对策,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15 / 12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及预估 [J].
丁一汇 ;
任国玉 ;
赵宗慈 ;
徐影 ;
罗勇 ;
李巧萍 ;
张锦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01) :1-10
[2]   中国水面蒸发量的变化 [J].
任国玉 ;
郭军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1) :31-44
[3]   河北省平原区近30年来地下水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J].
张石春 ;
张建平 .
海河水利, 2005, (02) :15-17+20
[4]   我国过去50a来降水变化趋势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Ⅰ):年系列 [J].
叶柏生 ;
李翀 ;
杨大庆 ;
丁永建 ;
沈永平 .
冰川冻土, 2004, (05) :587-594
[5]   近50年海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研究 [J].
刘春蓁 ;
刘志雨 ;
谢正辉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4, (04) :385-393
[6]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未来北方干旱灾害分析 [J].
马宗晋 ;
高庆华 .
第四纪研究, 2004, (03) :245-251
[7]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 [J].
施雅风 ;
沈永平 ;
李栋梁 ;
张国威 ;
丁永建 ;
胡汝骥 ;
康尔泗 .
第四纪研究, 2003, (02) :152-164
[8]   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变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丁宏伟 ;
张荷生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6) :691-697
[9]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及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 [J].
张宗祜 .
第四纪研究, 2001, (03) :208-217
[10]  
中国地下水资源[M]. 中国地图出版社 , 张宗祜,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