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合作潜力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被引:28
作者
车冰清 [1 ]
朱传耿 [1 ,2 ]
杜艳 [2 ]
沈正平 [1 ,2 ]
机构
[1] 淮海发展研究院
[2]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产业联动; 同构; 互补; 合作潜力; 淮海经济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淮海经济区为典型的欠发达省际边界区,研究其产业合作潜力,对推动跨省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三次产业相似系数、区位熵灰色关联和产业合作潜力模型,得出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大板块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各城市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各城市不同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和徐州与其他19个城市产业合作潜力系数等结果。通过以上结果对该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性、产业分工、产业合作潜力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三次产业结构趋同、行业分工逐渐深化、产业合作开始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合作潜力最大等问题和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5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省级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析 [J].
王义民 ;
李文田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8, (04) :15-19
[2]   产业地域联动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J].
沈正平 ;
简晓彬 ;
施同兵 .
经济地理, 2007, (06) :952-955+960
[3]   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 [J].
顾朝林 ;
张晓明 ;
刘晋媛 ;
张从果 .
地理学报, 2007, (08) :787-798
[4]   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 [J].
吕涛 ;
聂锐 .
工业技术经济, 2007, (05) :2-4
[5]   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J].
李学鑫 ;
苗长虹 .
人文地理, 2006, (04) :25-28+122
[6]   江苏省沿江经济带与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互动发展研究 [J].
李晓蕴 ;
朱传耿 ;
仇方道 .
经济地理, 2005, (06) :783-786
[7]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 [J].
陈建军 .
中国工业经济, 2004, (02) :19-26
[8]  
产业经济学[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刘志彪[著], 1996
[9]  
Regional Polarization under the Socialist-Market System since 1978: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South China[J] . Chaolin Gu.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