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

被引:14
作者
闫广芬
李忠
机构
[1]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2] 河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孔子; 上智; 下愚; 中庸; 仁; 因材施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20 [教学研究和改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孔子“中庸”之道 ,解析其“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之说 ,上智、下愚既是其“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又与其“性相近 ,习相远”的命题、有教无类等主张相辉映 ,共同构成“因材施教”的认识基础 ,即对人的差异性的体认和尊重。但是 ,认识和承认人的差异性 ,还不足以实施“因材施教”,必须有“仁”爱精神。正是认识到人的客观差异性 ,并与主观的“仁”爱精神相结合 ,才形成了孔子实施“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 条
  • [1] 论语正义.[M].(清)刘宝楠 撰;高流水 点校.中华书局.1990,
  • [2] 四书章句集注.[M].(宋)朱熹 撰;徐德明 校点.上海书店.1987,
  • [3]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M].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 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