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网状河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被引:20
作者
谢庆宾
朱筱敏
管守锐
王贵文
刘少宾
张周良
陈方鸿
薛培华
韩德馨
机构
[1] 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网状河; 现代; 沉积特征; 河道; 湿地; 相模式;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3.02.005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中国境内的许多河流发育有网状河段 ,从长江、黑龙江、珠江等这样的大型河流到嫩江、赣江等中小型河流都有。依据这些网状河的地理和构造背景的不同 ,可以把它们划分为 :平原网状河流、山谷网状河流、入湖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和入海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四大类型。作者通过实地挖掘探槽、密集采样 ,对嫩江齐齐哈尔平原网状河段、赣江入湖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段、珠江入海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段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 ,并建立了网状河的沉积模式 ,探讨了网状河的成因。认为网状河流体系的发育不受气候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低坡降是形成网状河的必要条件 ,相对稳定的网状河道不同于曲流河和辫状河 ,湿地环境是网状河流体系中最发育的地貌单元 ,堤岸植被繁茂、粘结性高是河道稳定的重要因素 ,与曲流河和辫状河相比 ,网状河出现的几率较低。
引用
收藏
页码:219 / 22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嫩江齐齐哈尔段现代网状河沉积研究 [J].
谢庆宾 ;
管守锐 ;
薛培华 ;
朱筱敏 ;
王贵文 ;
刘少宾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5) :106-108+14
[2]   网状河比较沉积学研究 [J].
尹寿鹏 ;
谢庆宾 ;
管守锐 .
沉积学报, 2000, (02) :221-226
[3]   江西赣江下游中支现代网状河流沉积 [J].
谢庆宾 ;
管守锐 ;
朱筱敏 ;
陈方鸿 ;
王贵文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13-17+8
[4]   网状河流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王随继 ;
黎劲松 ;
尹寿鹏 .
地理科学, 1999, (05) :422-427
[5]   广东三水盆地第四纪网状河沉积特征 [J].
张周良 ;
王芳华 .
沉积学报, 1997, (04) :60-65
[6]   河流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学与河流类型 [J].
张周良 .
地质论评, 1996, 42(S1) (S1) :188-193
[7]   中国的网状河流体系 [J].
张周良 ;
刘少宾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1994, (Z1) :204-212
[8]   复合型三角洲平原上网状河的基本特征 [J].
彭苏萍 .
科学通报, 1989, (17) :1326-1328
[9]  
河流动力地貌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倪晋仁, 1998
[10]  
珠江三角洲水土资源[M]. 中山大学出版社 , 缪鸿基等著,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