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粉尘的源区分布、释放、输送、沉降与黄土堆积

被引:146
作者
张小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关键词
亚洲粉尘; 源区分布; 释放量; 输送与沉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亚洲粉尘关键区域(中国沙漠、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中国历史降尘区)大气气溶胶中15~28种元素的浓度一粒度分布、沉降速率和通量分析,以及元素示踪系统的进一步解析,发现中国北方沙漠存在两个粉尘地一气交换较活跃区域,即中国西部沙漠和北部沙漠高粉尘区,且证明这两个区域及其邻区是亚洲粉尘和黄土高原黄土主要源区的中心区域;通过对5个亚太区域粉尘沉降量的模式估算,得出亚洲粉尘释放总量每年约为800Tg,约相当于全球沙漠排放总量的一半;粉尘与黄土的对比表明,亚洲粉尘区域尺度输送受季风环流控制,但间冰期时并不取决于尘暴过程,而全球尺度输送主要由高空西风完成,无论冰期、间冰期均受尘暴过程控制;粉尘通量的结果表明干沉降是粉尘在黄土区沉降的主要过程,巨晚第四纪粉尘沉积的再改造份额不超过其沉积总量的10%;元素示踪系统应用于风成黄土,发现在间冰期北部沙漠源区输出的粉尘量增加,而在冰期西部源区输出的粉尘量增加。这种晚第四纪亚洲粉尘“源区摆动”的快速变化其实是全球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一环,并可视为过去北半球大气环流长期变化的代用序列。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4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Elemental tracers for Chinese source dust[J]. 张小曳,张光宇,朱光华,张德二,安芷生,陈拓,黄湘萍.Science in China,Ser.D. 1996(05)
[2]   青藏高原远源西风粉尘与黄土堆积 [J].
张小曳 ;
张光宇 ;
陈拓 ;
沈志宝 ;
柳海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2) :147-153
[3]   STUDY ON THREE DUST STORMS IN CHINA——SOURCE CHARACTERIZATION OF ATMOSPHERIC TRACE ELEMENT AND TRANSPORT PROCESS OF MINERAL AEROSOL PARTICLES [J].
张小曳 ;
安芷生 ;
刘东生 ;
陈拓 ;
张光宇 ;
RICHARD ARIMOTO ;
朱光华 ;
汪新福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2, (11) :940-945
[4]   中国黄土物质来源的初步探讨——石英粉砂颗粒表面结构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J].
卢演俦 ;
文启忠 ;
黄伯钧 ;
闵育顺 ;
邓华兴 .
地球化学, 1976, (01) :47-53+78
[5]  
中国沙漠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A]. 董光荣,王贵勇,陈惠忠,阎满存,金炯,王跃.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6]  
The impact of cold North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on climate: implications for the Younger Dryas cooling (11–10 k)[J] . D Rind,D Peteet,W Broecker,A McIntyre,W Ruddiman.Climate Dynamics . 1986 (1)
[7]  
Atmospheric fingerprints of East Asia ,1986-1991 an urgent record of aerosol analysis by the JACK network .2 Hashimoto Y,Sekine Y,Kim H K.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1994
[8]  
Major Asian eolian inputs indicated by the mineralogy of aerosels and sediment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2 Blank M,Leinen M,Prospero J M. Nature . 1985
[9]  
RES[P]. 澳大利亚专利:AU5679373A,197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