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侵作用影响下的高分辨煤相序列及其古泥炭沼泽发育模式——以山西北部安太堡上石炭统太原组11号煤层为例

被引:31
作者
秦勇
王文峰
李壮福
夏筱红
吴艳艳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
海侵作用; 煤相; 古泥炭沼泽; 高分辨; 发育过程; 演化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古泥炭沼泽是煤聚集的主要场所,也是含煤地层沉积过程的重要环节。煤相及相关地球化学特征,是指示古泥炭沼泽条件的重要标志。为此,本文以山西北部安太堡上石炭统太原组11号煤层为例,在煤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研究,从沼泽水体动力条件、盐度和氧化还原性三方面,对煤相及其古泥炭沼泽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显示,其演化具有4个特点。第一,煤相包括5种类型,即障壁岛-泻湖低位沼泽相(A)、下三角洲平原低位沼泽相(B)、上三角洲平原低位沼泽相(C)、上三角洲平原潮湿森林沼泽相(D)和山前冲积平原干燥森林沼泽相(E)。第二,煤相发育过程经历了7个演化阶段,每一阶段均为半旋回,旋回内部的演化具有跳跃性,揭示泥炭沼泽水面可能发生过脉动式上升。第三,古泥炭沼泽起始于海进作用,发展于缓慢海退的沉积背景,结束于快速海进事件,整个地质过程明显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其间沼泽水体的盐度和还原程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水动力趋于增强,沼泽类型从以A相和B相为主演化为以D相和E相为主。第四,古泥炭沼泽发育期间的海退过程由一系列次级快速海进或海退事件构成,呈现出波动式海退的特征,导致泥炭沼泽类型呈跳跃式演化。最后,该期间最大一次快速海进事件的到来(第Ⅶ阶段),结束了古泥炭沼泽整个发育历史。
引用
收藏
页码:234 / 24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山西平朔矿区上石炭统太原组11号煤层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煤微环境 [J].
秦勇 ;
王文峰 ;
宋党育 ;
张晓东 .
古地理学报, 2005, (02) :249-260
[3]   山西河东煤田保德矿区太原组砂体特征及与煤聚集的关系 [J].
王华 ;
陈钟惠 ;
陆永潮 .
地质学报, 2001, (04) :562-569
[4]   山西大同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沉积特征及其层序地层意义 [J].
赵省民 ;
郑浚茂 .
地质论评, 1997, (01) :85-90
[5]   沉积型赤铁矿、菱铁矿和黄铁矿氧化还原电位测量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J].
张松豹 ;
曹月明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992, (02) :62-67
[6]  
中国新生代咸化湖泊沉积环境与油气生成[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孙镇城等著, 1997
[7]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煤地质学研究[M].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尚冠雄主编, 1997
[8]  
海洋地球化学[M]. 地质出版社 , 赵其渊等编, 1989
[9]  
Coal facies studies in Australia[J] . Peter J. Crosdal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 2004 (1)
[10]  
Coal facies studies in Canada[J] . Wolfgang D. Kalkreut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 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