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岗巴古新世地层及构造作用的影响

被引:20
作者
万晓樵
梁定益
李国彪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西藏; 岗巴; 古新统; 大陆碰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 [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西藏岗巴地区出露有完整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地层中化石丰富,根据化石研究准确地进行了地层时代的划分。本文认为该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位于宗山组和基堵拉组之间,以底栖大有孔虫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的消亡和Rotalia-Smoutina-Lockhartia动物群的始现为标志。界线上下岩层为假整合接触,期间有一短暂的暴露面。古新世的砂砾岩直接覆于晚白垩世的陆棚碳酸盐岩沉积之上,沉积的重大转变代表一次构造运动。印度大陆北缘与冈底斯南缘直至白垩纪末均具有明显的浅海生物地理分区现象,期间被深海盆地所阻隔。古新世开始浅海相动物群在该地显示同一生物地理区系特征,说明两大陆间深水盆地的阻隔已消失,南北生物地理区同归于一残留海盆。沉积类型转变和地层古生物特征为印度—亚洲板块的起始碰撞时间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据此推测大陆早期碰撞发生在白垩系—古近系的界线时期(约 65 Ma)。古新世中—晚期碳酸盐台地遭受不断的挤压与变形,进一步说明大陆的碰撞在古新世之初就已发生。沉积地层的破碎变形和滑塌堆积是持续碰撞与挤压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55 / 16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 条
  • [1] 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M].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编;.科学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