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发展知识产权法:判例、法律方法和正当性

被引:6
作者
梁志文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关键词
法院; 法官造法; 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诉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6.2 [法院]; D923.4 [知识产权];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030105 ;
摘要
我国法院对于知识财产利益进行的法官造法活动一直受到质疑。然而,对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知识产权案例的分析表明,法院在发展知识产权法的过程中既扩张知识产权,也限制权利的行使范围。法院发展知识产权法符合我国宜粗不宜细之立法原则所导致的知识产权法律成文化程度较低的实际要求,为立法中原则性条款的司法适用所必要。它矫正立法技术或理念导致的利益失衡,依利益衡量原则对法律未曾否定的利益进行司法调整,以及适当运用比较法解释,使得技术和法律协调发展,从而完善了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司法能动与价值衡量 [J].
魏胜强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0, (01) :121-127
[3]   “司法能动”在中国的展开 [J].
杨建军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0, 28 (01) :54-68
[4]   从“山寨现象”看禁止盗用原则及其应用 [J].
梁志文 .
法学, 2009, (07) :100-109
[5]   案例指导制度的另一条思路——司法能动主义在中国的有限适用 [J].
李仕春 .
法学, 2009, (06) :59-77
[7]   司法能动、法官造法和知识产权法定主义 [J].
应振芳 .
浙江社会科学, 2008, (07) :56-63+127
[8]   论知识产权法定主义 [J].
郑胜利 .
中国发展, 2006, (03) :49-54
[10]   知识产权法官造法批判 [J].
崔国斌 .
中国法学, 2006, (01) :14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