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骨峰值的研究

被引:32
作者
马锦富
杨定焯
安珍
宓云刚
王晓英
尚家芸
蒋建军
机构
[1]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四院
关键词
峰值骨量; 骨矿含量; 面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36 [骨及骨骼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 了解成都地区骨峰值 ( PBM)的基本情况 ,为骨质疏松 ( 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成都地区 2 0~ 4 9岁人群除外心肝肺肾、内分泌等慢性病及骨代谢疾病者 368名 ,进行了腰椎 ( L2 -4 )正位和髋部的双能 X线骨密度 ( BMD)的测量。结果  2 0~ 4 9岁人群的 BMD相对稳定 ,男性腰椎骨峰值见于 2 0~ 2 9岁 ,值为1.0 75± 0 .114( g/ cm2 ) ;女性见于 30~ 39岁 ,值为 1.10 6± 0 .113( g/ cm2 ) ;髋部 ( Neck,Ward's,Troch) PBM均见于2 0~ 2 9岁。各年龄组的 BMD男女无差异 ( P>0 .0 5) ,而 L2 -4 BMC(骨矿含量 )及椎体面积 ( AREA)男性均大于女性 ,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 P<0 .0 1) ,BMD城乡无显著差异。成都地区的 PBM略低于北方地区。结论 成都地区男性PBM为 1.0 75± 0 .114( g/ cm2 ) ,女性 PBM为 1.10 6± 0 .113( g/ cm2 ) ;临床表现与 BMD不符时 ,分析 BMD的同时应参照 BMC及 AREA,才能降低骨质疏松的漏诊率和误诊率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0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探讨 [J].
唐海,罗先正,任素梅,赵亮,王宝军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7, (04) :1-5+20
[2]   沈阳地区537例正常人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结果 [J].
郭庆升,张世斌,李征,董新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6, (03) :70-72
[3]   骨骼生长衰老规律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预诊的研究 [J].
刘忠厚,潘子昂,王石麟,段云波,何郁泉,马海波,肖艳霞,刘京萍,王洪复,杨定焯,王际孝,郭如意,李国璋,丁桂芝,刘玉槐,倪顺梅,卢淑梅,张万钟,房德元,周倜,张芝彬,张学中,吴元沧,金信爱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5, (01) :1-7
[4]   北京市区1333人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调查 [J].
吴青,陶国枢,刘晓玲,牟善初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5, (01) :76-80
[5]  
老年骨内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曹建中等主编,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