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的动态CT观察及机制研究

被引:4
作者
毛善平
施琪嘉
李承晏
王国瑾
毛小平
刘志超
李涛
机构
[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
[3]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武汉
[4] 武汉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神经心理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9.16 [];
学科分类号
100203 ;
摘要
目的 研究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的卒中患者 167例 ,分别在首次发病、每次复发及 5年时进行动态头颅CT扫描及智能测定。按 5年时是否痴呆分为血管性痴呆组 (VD组 ,95例 )及无痴呆血管病组 (对照组 ,72例 )。将二组资料进行对比 ,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年时VD发生率为3 1.73 % ,2年 5 0 .17% ,5年 5 6.89% ,VD组发作次数多、病灶体积增大、病灶数目增多、病变部位由单侧→双侧、左侧病变增大、皮层下病变增大多见 ,脑萎缩相关指标提示皮质下萎缩明显 ,但白质疏松面积改变二组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血管性痴呆多发于卒中首次发病后 1~ 2年内 ,VD发生率与发作次数、病灶体积、病灶数目增加及病变部位改变 (如单侧→双侧 ,左侧病变扩大 ,丘脑或角回病变等 )最相关 ,其次为皮层下脑萎缩的快速发展 ,而白质疏松改变与VD关系较小。首次卒中后 2年内积极有效防治有助于减少VD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44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多梗塞性痴呆的CT与临床探讨 [J].
钱采韵 ;
马燕珊 ;
方昆豪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1, (06) :336-33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