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32
作者
方树民 [1 ]
王正荣 [2 ]
柯玉琴 [3 ]
陈玉森 [1 ]
黄春梅 [3 ]
于建兴 [1 ]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2] 福州市农科所
[3]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花生疮痂病; 品种抗性; 酶活性; 皮层组织结构; 潜育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2 [花生];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研究花生栽培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为品种抗性鉴定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病菌孢子悬液对32份品种作田间接种鉴定,对不同叶位病情做调查;用不同病级叶片作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测定。对8份品种作表皮组织显微计测和病程观察。【结果】粤油5号等11份表现感病;濮花16等10份为中感;淮花8号等8份和徐花8号等3份则为中抗和抗病。抗病型品种(MR-R)顶端嫩叶发病率0~23.8%,Ⅴ、Ⅵ级病叶比率0;感病型品种(MS-S)则分别为84%~100%和10.7%~37.1%。随着叶片病害逐级加重,POD活性和MDA含量相应上升;CAT和SOD活性则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皮层结构差异决定对疮痂病抗性,抗病品种具较厚的角质层,叶片气孔较少;且病菌潜育期长,产生病斑少,果荚带菌率低。【结论】主栽泉花10号等感病品种表皮角质层薄,嫩叶气孔多,病菌潜育期短,产生病斑数多,释放孢子量大,这是导致该病流行的首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291 / 29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福建省花生新病害—疮痂病调查研究初报 [J].
蔡学清 ;
胡方平 .
福建农业科技, 2000, (02) :23-23
[2]   花生疮痂病的发生与防治 [J].
胡淼 ;
钱才方 ;
李筠 ;
朱友根 .
植物保护, 2000, (01) :22-23
[3]   广东花生新病害──疮痂病的调查研究 [J].
张宝棣,彭庆平,何容根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5, (04) :275-278
[4]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组主编,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