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流体超压封存箱与油气运聚

被引:40
作者
陈中红
查明
机构
[1] 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封存箱; 超压; 动力学; 幕式排放; 油气运聚;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6.04.020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营凹陷古近系由于压实不均衡和生烃作用导致超压的广泛发育,这些发育程度不同的超压体系可以构成不同级别的超压封存箱系统,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东营凹陷超压封存箱中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封存箱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箱缘成岩地带(封隔层),对油气起着封闭作用;烃类的有利释放带,其中超压得到一定程度释放,烃类较大程度上排出,可以称为排烃的高峰带;烃类滞留带,该带中超压未能得到很好释放,烃类也多滞留于其中,为排烃的不利地带。幕式排放是超压封存箱排液的一种重要排液方式,存在“压力幕”和“构造幕”两类方式。“构造幕”的机制是外部构造活动的破坏,其排烃方式主要是沿着断裂面及构造裂缝运移;“压力幕”的机制是超压体系内部“剩余”能量的积累和释放,其排烃方式主要是沿着压裂形成的微裂缝排放。在发生幕式排烃作用的超压体系内,排烃效率、烃指数分别较上下层段明显增大和减小。幕式排烃具有的高能量、快运移的特征,使得其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东营凹陷可以划分为浅层的常压开放性流体动力学系统和中部的超压封存箱流体动力学系统两类流体动力学系统(排除深层滞留系统),分别对应常压开放性它源油气成藏动力学及超压封存箱型自源油气成藏动力学两类不同成藏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607 / 61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渤南洼陷深层(沙三/沙四段)原油—水—岩石相互作用模拟实验研究 [J].
宫秀梅 ;
曾溅辉 ;
金之钧 .
沉积学报, 2005, (03) :420-428
[2]   烃源岩生排烃研究方法进展 [J].
陈中红 ;
查明 ;
王克 ;
金强 ;
朱光有 .
地学前缘, 2003, (03) :86-86
[3]   裂谷盆地的火山热液活动和油气生成 [J].
金强 ;
翟庆龙 .
地质科学, 2003, (03) :342-349
[4]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油气成藏动力学与成藏模式 [J].
蒋有录 ;
谭丽娟 ;
荣启宏 ;
宋建勇 .
地质科学, 2003, (03) :323-331
[5]   济阳坳陷早第三纪震积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J].
陈世悦 ;
袁文芳 ;
鄢继华 .
地质科学, 2003, (03) :377-384+426
[6]   油气幕式成藏及其驱动机制和识别标志 [J].
郝芳 ;
邹华耀 ;
杨旭升 ;
王敏芳 .
地质科学, 2003, (03) :403-412
[7]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深层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发育特征 [J].
袁静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3, (03) :20-23
[8]   沉积盆地超压体系油气成藏条件及机理 [J].
陈中红 ;
查明 ;
曲江秀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02) :97-102
[9]   东营凹陷成藏组合体与油气场环分布对应论 [J].
郝雪峰 ;
宗国洪 ;
熊伟 ;
卓勤功 ;
闵伟 ;
宁方兴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3, (02) :19-21+4
[10]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J].
张善文 ;
王永诗 ;
石砥石 ;
徐怀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1)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