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二叠纪生物礁成岩作用特征及储集性

被引:8
作者
陈学时
机构
[1] 浙江石油地质研究所杭州
关键词
生物礁; 方解石胶结物; 成岩作用; 地质作用; 储集性; 造礁生物; 黔西南; 二叠纪;
D O I
10.14027/j.cnki.cjxb.1986.04.004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一、概述黔西南二叠纪生物礁形成于早二叠世茅口中晚期,延续至晚二叠世,全盛期在长兴期,属台地边缘生物礁类型,于罗甸、紫云、望漠、贞丰、册亨一线断续出现(图1)。礁带厚约100—300m,宽2km,延伸200km以上,并分别进入广西、云南两省,呈北东 向星点状展布。造礁生物以块状海绵、水螅为主,次有苔藓虫、管壳石和床板珊瑚,具原地埋藏特征。礁体中造礁生物量达45—80%,其中海绵类达25—60%,非骨骼蓝藻依附造礁生物和颗粒粘结缠绕成藻包壳,形成抗浪格架。其间附礁生物丰富,主要有棘皮、腕足、有孔虫、(竹蜓)、绿藻、腹足、介形虫、瓣鳃等,它们与灰泥基质、礁砾屑一起充填于礁架孔隙之中。岩石类型主要为骨架岩、障积岩、粘结岩及它们之间的过渡型岩石。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3+136 +13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 条